本章梳理总结了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主要做法及成效。以“1+6”、“新四条”、“新新四条”为代表的中关村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不断深化,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改革、工商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及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进一步打通了科技经济价值链,加速了创新资源的集聚,产生了融合创新效应。同时,对中关村继续发挥好改革“试验田”功能,提出了积极开展新一轮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开展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试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政府监管服务改革试点、构建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等建议。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中关村示范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国务院先后8次对中关村的发展做出重要决策和部署,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试验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起先行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经济竞争、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重大使命。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示范区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强调,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新区,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创新改革,不断强化政策先行先试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改革新路径,不断取得新突破。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中央对北京的要求,也是北京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主导全国创新发展的方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进程,同时也要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有话语权、有主导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全球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北京在“十三五”期间,在战略思路、路径选择、制度建设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做出重要突破,为提升首都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全文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对北京率先形成创新驱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方式整体转变和我国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也具有深远影响。结合国家战略和首都定位,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从战略角度看,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把握好驱动与带动相结合、改革与激活相结合、权益与责任相结合、聚合与发散相结合、总体战略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等“五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