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梳理总结了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主要做法及成效。以“1+6”、“新四条”、“新新四条”为代表的中关村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不断深化,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改革、工商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及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进一步打通了科技经济价值链,加速了创新资源的集聚,产生了融合创新效应。同时,对中关村继续发挥好改革“试验田”功能,提出了积极开展新一轮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开展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试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政府监管服务改革试点、构建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等建议。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中关村示范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国务院先后8次对中关村的发展做出重要决策和部署,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试验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起先行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经济竞争、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重大使命。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示范区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强调,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新区,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创新改革,不断强化政策先行先试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改革新路径,不断取得新突破。
编辑:杨爽
注:刊载于《2016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更多信息请联系cistds@cistd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