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首都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精细化水平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首都科学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既是首善标准,更是首都责任。然而,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成为北京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和重大课题。
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破解这一命题。其历次改革的实践和理念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2009年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以来,北京市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推动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驱动发展、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作出了积极探索。
201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奋斗目标,这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轨迹折射出了北京在破解困局、破解难题时的改革自信与自觉。
北京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特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能否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否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超常规发展道路的核心因素之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是深化北京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北京科技创新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北京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但是也存在着研发投入结构不均衡、投入强度相对国外较低、缺乏创新领军企业以及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北京应从全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整体来考虑创新主体建设问题,把加强创新资源融合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并寻求在政策上的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对于首都而言,中央在京单位在科技资源配置及企业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在京中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北京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尤为突出,积极促进中央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北京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提升北京市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对策建议有:基于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与中央在京高校和院所积极对接;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协调服务科技项目落地的机制和常设机构;制定适宜的优惠政策,促进新型研发组织发展;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落实和制定有利于提升北京创新能力的政策;培育与建设在京的产业创新联盟,发挥各类联盟在北京产业组织和产业技术创新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多样化激励政策实施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全文 >新型应用型科研机构是近年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众多省市聚焦研究的创新热点话题之一。但是,新型应用型科研机构究竟新在何处,如何引导、支持和鼓励新型应用型科研机构的健康发展,仍然各有自其表。本文将从一些典型案例入手,剖析新型应用型科研机构的基本特征,并对新型应用型科研机构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首都加快新型应用型科研机构发展的建议。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