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着眼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调控的实际需求,从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的联动关系着手,面向“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研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与均衡布局,提出推动北京市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多元和谐、分布合理、服务有效、管理科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
研究结果显示,按照8%的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为0.223、人口增速为1.784%的条件下测算,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总人口规模年净增规模应该控制在38万左右,到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约为2300万左右,其中,常住外来人口规模年净增规模应该控制在14万左右,到2020年期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规模应控制在840万左右。在北京市人口约束性条件下,从未来发展定位对产业需求出发,面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定位,充分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技术进步、资源能源环境需求、宏观政策环境等关键驱动力对北京市产业总量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北京市产业发展基础与条件,通过头脑风暴法,课题组对2020年北京市产业发展未来进行预见,得到基准情景和乐观情景、悲观情景三种情景。结合人口约束性条件下2020年北京市细分行业就业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愿景下2020年北京市就业人口规模测算结果,可以认为,北京市部分重点产业就业人口规模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各自优势促进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的政策都包括资金投入优惠、园区集中发展、重视技术创新等,总体上这些政策大同小异,因而导致目前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发展同质化、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综合配套体系弱等难以持续发展问题。北京拥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特优势,特别在智力密集型的高端产业以及产业的协同创新等方面,北京市从产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遴选出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围绕推动原始创新和打造高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目标,布局创新链,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开发重大技术协同创新、以培育创新生态系统为重点优化创新体制机制、以现代服务业高端集群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腾飞。
全文 >城市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人类-环境耦合系统”(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包含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如何整合,进而形成一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长效机制,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绿色北京”战略指引下,北京生态建设得到大幅推进,植被建设的成就显著,已形成了山区、平原和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根据对北京市植被的空间变化、景观格局变化的表现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探讨植被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方式,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人工植被内部物种配置和生态功能评价体系,检验和评估当前和未来的植被建设效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绿色景观理论与设计方法,实现北京城市植被生态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管理,以适应“绿色北京”的建设需求,更好地推进“绿色北京”远景目标的顺利实现。
2008年以来,北京延伸“绿色奥运”理念,提出“绿色北京”发展战略,顺应了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将北京的城市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出台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到2020年“绿色北京”建设的远景目标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污染治理、绿化美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