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举办的“首都科技人才发展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清华控股、碧桂园集团等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首都科技人才发展。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都说了些什么!
衡量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不能仅看论文、专利、奖励的数量,还要看科学贡献和发展质量,重视人均GDP、人类发展指数、营商环境和人才综合竞争力等综合性指标。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基础任务是打造浓郁的创造性科研氛围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战略思维要把握好两个层面:一是全局思维,通过更多高端人才团队式引进,带动大量中端人才和塔基人才回归,缩小国内人才体系和国际人才体系的差距。二是系统思维,以海外人才引进带动本土人才自主培养,改善国内科研环境、教育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更好地吸引高精尖人才、投资者和各类有创意的创业者来北京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实践和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识别和使用人才。
——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人才争夺战的本质是人心争夺战,要着力解决科技人才关注的问题,运用人才引进的一系列创新手段,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教育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针对性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其次,要消除现有职业发展体系的弊端,令科技人才的发展不受行政事务、体制机制的约束,人事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应在全球范围内,网络优秀科技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郭国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应充分发挥北京人才总量大、高学历人才数量及比例全国领先、资金和教育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正视生活成本较高、服务任务较重等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北京的区域位置优势;建立国际人才数据信息库,完善对现存人才和潜在引进人才信息的动态管理;从人才培养、引进、留用、发挥作用等方面着手,增强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等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玄兆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新的历史时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进一步与产业发展结合,经济发展也要充分考虑人才的支撑能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力量,把经济社会的一线需求和人才的培养引进深度融合,将人力资源服务扩展全生命周期领域,人力资源服务业大有可为。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中,要加大对人力资源这个因素的考量。
——田永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教育和经济紧密相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在经济总量和人才的分布层面,经济总量较大的区域与人才的集聚趋势在空间上实现重合,佐证了人才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发展阶段层面,经过四次工业革命,人力资源已经步入3.0时代,从“人多力量大的”、“读书=力量”的粗浅层面转为“优质人才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层面,创新人才发展需要兼顾密度与力度,在通过人才激励机制,留住高端人才的同时,提升人才匹配效率变得尤为重要。
——岳昌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从城市和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人才争夺战在促进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还有结构与发展上的不足之处。就城市和产业结构的完整性而言,人才引进不应局限于高端科技人才,可考虑为参与城市建设的基层工作者和提供技术支撑的熟练工人开放一定的指标;从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现有的人才政策受制于生活成本压力、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应通过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匹配市场供需关系为人才引进、落地产生更多积极影响。
——魏劭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和试点指导处副处长、研究员)
注:*本文根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举办的“首都人才发展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整理,以上观点按照专家发言顺序,排名不分先后。
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