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解读两会】浅析两会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8-03-22 03: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显著提高,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的科技创新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地转向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实现“三跑并存”。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同样要认识到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仍有短板,对于未来科技创新工作,应有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科技创新的反思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当前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科技成果转化,其二是基础研究投入。

科技成果转化

五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大规模的投入和令人惊讶的投入增长速度似乎并没有有效的转化为科技成果。在多个创新指数排名上,投入都是中国的拿分项,而产出都是给中国拉后腿的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极大的阻碍了科技创新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间,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法规,包括赋予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方面的相关权益,各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例如2015年修订后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规定,国家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在转化应用中的收益净收入50%以上可由发明人享受。

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从顶层设计上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所有权问题提出了一个探索中的部署,同时还提出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等强有力的建议用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投入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5年1.4万亿人民币的研发费用中,只有5%投入到了基础研究上,10.8%投入到了应用研究上,而高达84.2%都投向了开发。在中国,开发上的投入远多于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保证我们在“三跑并存”中更多“并跑”和“领跑”的关键。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提及,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一些高标准的国家实验室。意图通过一系列政策,补足短板,保障基础研究投入稳步增长。

科技创新中的工匠精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工匠精神自2016年连续三年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同样值得科技创新工作者学习。

工匠精神可以用几个词来诠释。第一个词是“敬业”,就是对职业的敬畏、热爱;第二词是“精益”,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第三个词是“专注”,就是对细节的耐心、执着和坚持;第四个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创新”,就是不断追求突破,追求革新。

以字释义,“工”的本义指的是工匠的尺子,后来引申为精巧的意思,工匠就是指有非常精巧的构思而且造诣非常高深的人,大家经常说的一个词“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这和创新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工匠精神最基本且又最重要的一个内涵应该是创新,可以说,“无创新,不工匠”。

建设高端智库,离不开对这个行业的敬畏、热爱和执着;离不开对研究成果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离不开对研究领域的专注专心、坚持坚守;更加离不开不断革新,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智库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秉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智库。


注:*本文根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团队成员才广治、梁媛在“首科创新汇”第十三期上发表的发言整理。

编辑:王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