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未来,我国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具体措施中,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将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新设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从具体措施可以看出,以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核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进而带动区域创新整体效能提升,是下一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
那么,对于北京建设科创中心,有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作为一个转型国家,政府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环境营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北京在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分工。
科学创新一定具有不确定性,创新是在一种多元尝试、鼓励竞争的宽松氛围中产生的。为此,政府的分工应当是创造公平、规范、竞争的法治环境,而由市场来进行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从数据上来看,“十二五”期间,北京R&D经费投入中,5成以上来自政府,且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53.15%增长到2015年57.2%,而企业R&D投入一直保持在3成左右。因此,如何提升市场创新活力,是北京建设科创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营造以人为本的开放型创新环境。北京建设科创中心,需要进一步完善开放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深化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以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站位、开放化的心态实现“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协调,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消除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共享,形成创新要素优势互补。
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近年来,为加快人才积聚,北京市人才引进政策不断推陈出新。2018年2月,北京市会同中组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若干措施》,旨在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融得进”等问题。但是,北京的生活成本偏高,环境污染较重、严格的户籍制度等仍然阻碍了人才的聚集。为此,社会治理、环境改善、制度改革也应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三,要深入研判,认清优劣,扬长避短。从国际经验看,科创中心的形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政府主导型,强调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心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政府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眼见和预判,例如新加坡;二是市场导向型,强调市场对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重要作用,例如班加罗尔;三是大学驱动型,强调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对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重要作用,例如硅谷。可以说,不同的科创中心具有不同的特色,也具有不同的优劣势。
对于北京而言,教育资源、科技人才聚集,研发能力强,科技成果丰硕,但是创新链各环节分布并不均衡,产业链不太完整,京津冀区域承接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北京在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发展基础研究,推动原始创新;同时,创新产出要进行更大范围的辐射,落地到产业链更加完备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注:*本文根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刘杨研究员在“首科创新汇”第十三期上发表的发言整理。
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