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专家观点】刘彦平:品牌建设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14 11:00 作者:刘彦平 浏览量:

2024510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彦平研究员受邀参加“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暨能源产业品牌建设年会(2024。聚焦能源产业,刘彦平研究员以《品牌建设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刘彦平研究员提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而品牌则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诸多功能。从能源品牌的特点及其发展进展出发,品牌建设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逻辑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优化要素体系、夯实发展基础,具体表现为通过品牌吸引力和品牌资产,来吸引人才也就是新型劳动者,并优化其与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工具的组合;二是通过品牌结构化的战略决策与品牌内外部沟通,促进产业结构蝶变、增强载体支撑,重点面向新型产业、未来产业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发力;三是强化功能取向、推动价值跃升,即通过品牌文化的价值导向、动员功能及能源品牌话语权,来助力提升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提升发展质量。

基于这一基本机制的视角,刘彦平研究员提出三个主要的观点和建议。

一是要有更高的站位,树立中国能源品牌建设促进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和自觉。具体包括能源品牌支撑,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和支撑;能源品牌韧性,奠定中国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韧性;能源品牌话语权,是中国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话语权之一。

二是要有更宽的视野,致力于打造中国能源品牌体系和品牌生态。包括大家关注的能源企业品牌、能源产品品牌,也包括基于主要产业链、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能源产业品牌,也包括能源城市品牌。2022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全面形成。能源品牌体系和品牌生态思维的确立、行动的推进,将是落实国家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

三是要加强品牌赋能,找准品牌建设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对此,刘彦平研究员也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是重视“人才+队伍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网络建设,确保组织先行、开展专业研究,重点将品牌文化贯穿组织活动,同时加大品牌运营和维护保障;二是兼顾短期+长期的谋篇布局,力争实现能源品牌建设远近目标的平衡,以推动持续建设、合理规划并步步为营。三是聚焦机会+能力的场景创新,特别是在数字化场景、智能化场景和低碳化场景等方面要重点突破,场景是品牌机会、品牌资源、品牌能力,也是品牌故事,其重点在于机会开源、能力拓展,并以需求导向的融合共创范式来引领产业发展和建设。四是应开展跨界+融合的品牌联合策略,在着力打造自身品牌IP的同时,积极与工业品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品牌IP、消费品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品牌IP以及生态环境建设IP等跨界联合,这符合能源产业的基础性、泛在性、准自然垄断和准公共性等产业特征,有条件通过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场景创新来进一步开发能源产业发展潜能进而扩大融链筑圈和协同共创的效果。五是持续推进品牌+生态的体系建设,以实现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高效协同,通过点面结合,相关各界联动,共谱能源品牌新的华章。

 

*本文为刘彦平研究员演讲内容的整理摘要。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欲转载文章,请您联络cistds@cistds.org.cn,申请转载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创之路不易,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编辑:陈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