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腾讯SSV(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文化纵横》杂志社和腾讯研究院联合主办 “与社会价值同行”研讨会暨“社会价值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会。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受邀出席研讨会,并发表题为《数字支教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
关成华教授深入解析了当前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方式赋能乡村教育发展的路径和建议。他指出,社会价值指向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教育是最典型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企业可以助力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发展面临学校的“空心化”与“留守群体”问题,以及师资结构性短缺和流动性大、副科课程难以开齐开足、资源错配和利用效率低、数字化设备老旧、师生数字素养不高、课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和挑战。
关成华教授认为,数字支教,较为精确地匹配了这些问题并通过数字化方式助力解决。比如,瞄准副科师资和课程短缺问题,以数字化“双师课堂”为实践形式,通过开设系列副科课程补齐短板;又如,通过“适村化”探索,开展因地制宜的支教服务和多元主体“共创”,提升了教育帮扶的精准性和资源匹配效率。
数字支教契合当前国家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关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列战略部署。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复制推广价值。未来,解决乡村教育难题、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激发多元主体力量。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应该鼓励数字科技企业依托其核心技术、平台和产品,参与到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积极构建数字化、集成化的支教平台,把传统支教模式下可能相互割裂的各种要素和资源加以系统化,有效串联多元主体和多种教育要素,以实现不同主体和要素之间的高效率、精准匹配。
同时,要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教学和评价效能。应积极探索利用好数字支教所沉淀的大数据资源。比如,充分利用学习者分析大数据,为教育部门、支教组织、志愿者等了解和掌握学习者的背景、能力等情况提供参考,设计契合学生需求和能力的课程体系、教学法等,推动因材施教;利用志愿者数据,为不同组织招募和遴选志愿者、相关方及时跟进支教服务的进度和分析服务质量提供参考,还可基于志愿者的支教画像,探索数字化志愿服务积分模式,激励志愿者的成长和进步;利用学情分析数据,为课堂教学评价及支教服务的效果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要注重因地制宜,提升供需匹配效率。要充分尊重和考虑不同地区乡村教育的发展特点、文化差异,提高支教服务的效率,充分践行数字普惠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教学和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教学方法符合乡村学校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符合当地文化背景、课程和学习资源符合当地学校需求;教学平台设计需要针对乡村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设计“接地气”的适配技术架构,确保乡村学校和教师“学得会、用得好”。
最后,关成华教授强调,在数字支教领域讨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未来应至少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探索在“规模效应”基础上实现“共享”和“高质量”。如何让数字支教的“共创”主体都共享到“数字红利”?又如何对课程、志愿服务质量进行升级等,还需深入探索。二是商业与公益的结合。教育是公益的,但任何一个项目要想实现“可持续”都需要有一个“发动机”,从传统股东至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演变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再到共享价值、ESG、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等新理念和新范式,实践证明,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繁荣的重要力量。
编辑:陈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