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创新与“创新人”(下)

发布时间:2018-03-06 02: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过程,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城镇化进程更多地表现在规模和数量的扩张上。同时城市发展中社会资源的大量投入并没有换得等量的城市创新功能的增进和改善。

在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要通过借鉴纽约市的先进经验,加快中国城市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创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围绕提升“创新人”能力

增强城市规划人本性

城市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也需要坚持人本导向。从纽约城市发展规划来看,无论是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韧性的总体愿景,还是应对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保障就业、居住环境、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与纽约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目标,规划都从满足市民需求、促进市民发展的视角出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对我国而言,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也需要坚持人口即财富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把人放在一切发展活动的中心。围绕提升“创新人”能力,既要着力解决“进入”问题,也着力解决“融入”问题,为所有城市居民和移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和教育机会,合理的住房和交通条件,适宜的人居和休闲环境以及创业和就业机会,通过提升“创新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围绕增强“创新人”动力

增强城市规划前瞻性

人的创新活动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培育“创新人”动力是一件长期的、可量化的行动。从纽约城市规划来看,“同一个纽约”规划克服了短期城市规划的弱点,从长远、整体和综合的视角出发,在长达25年规划周期中。将整体规划具体划分为27个目标,55项细化目标,99条具体措施,以及102条辅助措施。通过这些多层次可衡量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将规划和政策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我国城市规划也应围绕增强“创新人”动力,在当下行动与未来目标之间做出公平合理的权衡取舍,长远规划各类城市物质和精神资源开发、利用的边界和尺度,并明确量化指标,将城市规划打造成城市和城市居民公共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的载体,实现个人、城市创新希望、行动和效果的统一,不仅营造城市良好的创新生态,更要为“创新人”的城市创新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

围绕释放“创新人”活力

增强城市规划包容性

纽约城市规划在强调经济繁荣、就业增长的同时,还特别关注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处境,全方位多角度提供便民利民的基础公共服务,并对弱势群体给予了特别关怀,促进社会公平。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以户籍制度为例的一些有形或无形影响“创新人”活力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大量的城市“创新人”难以谋求机会公平、待遇平等和权益保障,这直接影响到了代际公平,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

未来,释放城市“创新人”的活力,关键要深化改革,增强城市的包容性,这些都需要从城市规划做起。其中,一方面要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和内容上,明确和保障“创新人”的创新权益。另一方面,要推动推动多元导向的城市治理创新,要尊重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和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拓宽市民参与城市发展规划设计、执行、反馈全过程的范围和途径,通过增强市民权益获得感提升城市的创新水平。

围绕保障“创新人”承载力

增强城市规划的绿色性

结合纽约城市发展实践,我们认识到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不再是有利投资的可得性,而是有利投资无限延续的结果。延续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创新人”们的共同需要。

目前,我国城市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承载失衡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城镇化空间扩张、人口增长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愈加明显。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发展中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费并没有换得等量的城市功能的增进和改善,城市功能难以满足城市创新发展的需要。

未来,满足“创新人”需要,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生产环境,是我国城市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绿色发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居和自然环境发展的统一;注重体现人本理念,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向提升质量内涵、集约高效发展的高品质城市转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统筹基础市政设施建设,扩大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建设绿色城市承载更多“创新人”。


编辑:王楠

注:*本文引自《规划视角下的城市创新与“创新人”——美国纽约的经验与启示》,刊载于《城市观察》2017年第6期,作者赵峥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