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包容发展:绿色城市的应有之义

发布时间:2017-08-25 04:26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走入快车道,一些大城市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由,推出了一系列管控措施,包括“以房控人”(严控城区住宅增量、消除群租房)、“以水控人”(按水资源来测算城市容量)、“以业管人”(清除一系列小商品市场)、“以学控人”(提高非户籍人口子女的入学门槛)等等,试图借此达到疏解城市功能、控制外来人口流入的目的,此举引发了不少争议。对于外来人口,或是媒体报道所说的“低端人群”,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更为包容的态度呢?看看《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报告——建设面向2030年的美好城市家园》中是怎么说的吧!

城市绿色发展的包容战略,核心是要更多的支持弱势群体发展能力建设,进一步减少贫困、改善福利、加强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共同参与和分享城市绿色发展的机会和成果。


减少城市贫困


城市的绿色发展将取决于更密切地与城市大多数穷人合作,因为他们往往是城市中真正的建设者。城市贫困是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经济贫困主要体现在食物、衣服、住房以及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城市发展应该关注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干净的水、食物和基础的生活设施同时,贫困程度不仅代表一种生理需要,它还是一种社会需求,并且同样具有社会含义。

如果一个人缺乏参与社会活动所需要的资源,那么即便他的生理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他仍然是贫困人口中的一员。因此,建设城市贫困,需要更多的从关注经济贫困向关注社会融入转变,建立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改善经济活动的知识和技能,为贫困人口在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提升城市福利水平


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水平的同步提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城市社会建设,实现城市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时增强城市发展公平性、适应城市流动性,不分人口户籍和来源,为全体城市居民提供统一、公平、普惠的基本福利保障。


进一步完善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各主要福利项目的制度框架,建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制度,将更多的各类非正规就业人群,进城农民,社会贫困人群和各类边缘群体纳入城市社会福利体系,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就业、子女上学、就医等公共服务和各种福利。特别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推动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应,规范发展住房市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避免早期西方国家和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贫民窟”问题。


服务城市民生需求


克服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发展由“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首先,要促进产城融合,避免“空城”、“鬼城”等有城无人的城市发展,从城市环境资源条件出发,促进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将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城市产业和空间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人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其次,要提升城市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构建合理的城市、城际、城乡空间布局,围绕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需求,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改善城市教育质量


一方面要强化绿色发展价值理念教育。改变城市居民对环境和发展的价值观和态度,强化个人和集体对环境、社会以及在促进人类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关系中应负的责任意识,提高城市社会的整体责任感。

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增强对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性。要积极完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传授广泛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增加可用于改善传统生产活动、加强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法教育,使城市居民更加深刻理解自然生态与城市生活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支持和鼓励多元化的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将城市建设成为绿色发展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提升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


工业革命以后,全球城市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患上“城市病”。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科技创新的过程,如轨道交通、楼宇智能化、社会管理信息化等新解决方案的不断兴起。同样,中国城市不能总采取“限购”、“限行”、“涨价”、“收费”这些纯政府或纯市场的手段来管理城市,要将科技创新手段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使科技创新在城市社会民生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重点围绕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力量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与健康、科技交通、节能与新能源、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等解决“城市病”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民生,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编辑:王楠

注:本文由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战略课题组编写,引自《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报告——建设面向2030年的美好城市家园》一书,主编赵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赵峥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