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十三五”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发布时间:2016-12-16 10: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贯穿“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创新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面向“十三五”,北京要牢牢把握全球经济和科技进步的方向与趋势、充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城市功能定位,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通过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通过创新释放发展新活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突破,坚持通过创新推动区域合作新进步,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以首善标准努力使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真正发挥北京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全面推进。

一、“十二五”北京科技创新主要进展

“十二五”时期,北京积极践行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在凝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优势,推动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一是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作用突出。“十二五”期间,北京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地位进一步凸显,产生了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从“跟跑”向“领跑”跨越。承担国家重大创新任务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承接10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0余项,牵头02专项取得重大突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落户北京,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开始运行。央地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科技部共同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等重点任务,与中科院共建超级云计算中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落地北京。发布实施了《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持续推动创新要素向周边、其他省区市辐射溢出,北京技术覆盖全国全部地级以上城市,服务全国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创新合作深入推进,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国家技术转移聚集区加快建设,外资总部企业累计268家,外资研发机构累计532家,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二是全面创新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建立健全了“1+N”创新政策体系。“1”,是《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N”是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层面改革政策。近500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更加尊重科研规律,修订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累计安排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约5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4000亿元。首都科技创新券支持、引导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使用科技资源开展创新活动。中关村改革“试验田”成果丰硕。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形成“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制定实施13项配套政策。率先实施国务院“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

三是创新创业生态引领全国。“十二五”期间,北京激励创新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推广应用工作意见,增加国有企业为采购主体,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累计认定8000余个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政府采购金额超过500亿元。研究制定《深化改革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充分发挥金融对创新创业的助推作用,设立前孵化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等基金,初步形成涵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多领域的基金格局。发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挂牌65家“北京市众创空间”,其中27家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市150余家科技孵化机构,在孵企业超过1万家。实施“公众参与创新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引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导火线。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首家“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成为国内青年创业的新地标。聚集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超过1000家,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40%,“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成为我国创业热潮的主流模式。

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十二五”时期,北京实施创新驱动,着力转型发展,北京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首位,全市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都实现了翻番,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制定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创造了45.2%的地区生产总值,高端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创新惠民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京津冀联合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利用物联网技术,完善燃气、热力、电力、给排水、交通等“城市生命线”信息的实时监测。建设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供京蔬菜安全生产示范基地。实施“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率先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170项科技成果共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

二、“十三五”北京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

“一个核心”、“三个转变”、“四个引领”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国际创新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面向“十三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创新优势,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首都科学发展。可以概况为“一个核心”、“三个转变”、“四个引领”,即以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创新发展质量为核心,实现创新重点、创新范围、创新动力“三个转变”, 把创新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创新引领首都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构建高水平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一)“一个核心”: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创新发展质量

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于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转变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创新型城市经济模式,提升创新驱动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构建创新型城市经济模式,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一方面需要加速北京创新要素聚合、裂变与知识外溢,推进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结合,推动创新与产业、城市互动融合发展,提升创新的综合贡献率,增强全面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需要将北京创新发展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统一起来, 实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融合与统一,构建富裕繁荣、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的品质城市。

(二)“三个转变”

实现创新重点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更加注重创新与城市产业、空间功能的统一与协调,把握国际和国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趋势,更加突出创新型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以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中关村示范区为载体,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充分发挥创新对优化城市生产能力和组织方式的引领功能,通过创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北京城市供给与需求、产业与空间、内部与外部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为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提供支撑。

实现创新范围从领域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着力打造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系统。在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在北京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统筹推进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要素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等各种创新蓬勃发展,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实现创新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持续深化推进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当前,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治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在新常态下实现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是要扭住新旧动力转换这个牛鼻子。 为此,必须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切实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三)“四个引领”

 以创新引领城市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要巩固和强化自身创新能力,以产业和空间为重点,通过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流动、融合,完善人才、资本、市场等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依靠以产品、技术、业态、模式、制度等全面创新,挖掘支撑新常态发展创新动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协调的现代“高精尖”经济结构,同时依靠创新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分工和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要素配置,消除内部空间发展“短板”,凝聚城市整体发展合力,推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以创新引领城市绿色发展。 “十三五”时期,北京要以城市可持续、有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依靠创新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强创新对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贡献。特别围绕人口管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先进适用、经济可行的绿色科技成果规模化、工程化、市场化应用,推动经济绿色化和绿色经济化,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通过创新增强城市绿色发展能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彰显城市宜居形象。

以创新引领城市开放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需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推动国内、国外双向开放,一方面积极适应国内开发开放发展要求,通过开放合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重点,服务“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发挥首都创新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和引领全国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更要站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集聚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并推动创新产品、技术、制度、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推广,提升首都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

以创新引领城市共享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回报和鼓励,更加重视服务创新人才的需求,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同时,要通过创新改善民生,加快创新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在城市住房保障、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推广,推动创新成果的全社会包容共享,增进市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创新依靠人、创新服务人,形成创新引领城市共享发展的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贯穿“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创新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面向“十三五”,北京要牢牢把握全球经济和科技进步的方向与趋势、充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城市功能定位,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通过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通过创新释放发展新活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突破,坚持通过创新推动区域合作新进步,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以首善标准努力使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真正发挥北京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全面推进。

一、“十二五”北京科技创新主要进展

“十二五”时期,北京积极践行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在凝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优势,推动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一是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作用突出。“十二五”期间,北京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地位进一步凸显,产生了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从“跟跑”向“领跑”跨越。承担国家重大创新任务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承接10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0余项,牵头02专项取得重大突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落户北京,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开始运行。央地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科技部共同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等重点任务,与中科院共建超级云计算中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落地北京。发布实施了《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持续推动创新要素向周边、其他省区市辐射溢出,北京技术覆盖全国全部地级以上城市,服务全国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创新合作深入推进,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国家技术转移聚集区加快建设,外资总部企业累计268家,外资研发机构累计532家,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二是全面创新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建立健全了“1+N”创新政策体系。“1”,是《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N”是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层面改革政策。近500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更加尊重科研规律,修订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累计安排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约5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4000亿元。首都科技创新券支持、引导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使用科技资源开展创新活动。中关村改革“试验田”成果丰硕。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形成“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制定实施13项配套政策。率先实施国务院“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

三是创新创业生态引领全国。“十二五”期间,北京激励创新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推广应用工作意见,增加国有企业为采购主体,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累计认定8000余个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政府采购金额超过500亿元。研究制定《深化改革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充分发挥金融对创新创业的助推作用,设立前孵化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等基金,初步形成涵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多领域的基金格局。发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挂牌65家“北京市众创空间”,其中27家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市150余家科技孵化机构,在孵企业超过1万家。实施“公众参与创新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引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导火线。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首家“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成为国内青年创业的新地标。聚集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超过1000家,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40%,“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成为我国创业热潮的主流模式。

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十二五”时期,北京实施创新驱动,着力转型发展,北京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首位,全市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都实现了翻番,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制定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创造了45.2%的地区生产总值,高端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创新惠民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京津冀联合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利用物联网技术,完善燃气、热力、电力、给排水、交通等“城市生命线”信息的实时监测。建设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供京蔬菜安全生产示范基地。实施“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率先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170项科技成果共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

二、“十三五”北京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

“一个核心”、“三个转变”、“四个引领”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国际创新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面向“十三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创新优势,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首都科学发展。可以概况为“一个核心”、“三个转变”、“四个引领”,即以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创新发展质量为核心,实现创新重点、创新范围、创新动力“三个转变”, 把创新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创新引领首都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构建高水平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一)“一个核心”: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创新发展质量

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于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转变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创新型城市经济模式,提升创新驱动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构建创新型城市经济模式,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一方面需要加速北京创新要素聚合、裂变与知识外溢,推进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结合,推动创新与产业、城市互动融合发展,提升创新的综合贡献率,增强全面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需要将北京创新发展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统一起来, 实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融合与统一,构建富裕繁荣、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的品质城市。

(二)“三个转变”

实现创新重点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更加注重创新与城市产业、空间功能的统一与协调,把握国际和国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趋势,更加突出创新型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以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中关村示范区为载体,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充分发挥创新对优化城市生产能力和组织方式的引领功能,通过创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北京城市供给与需求、产业与空间、内部与外部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为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提供支撑。

实现创新范围从领域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着力打造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系统。在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在北京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统筹推进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要素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等各种创新蓬勃发展,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实现创新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十三五”时期,北京应持续深化推进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当前,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治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在新常态下实现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是要扭住新旧动力转换这个牛鼻子。 为此,必须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切实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三)“四个引领”

 以创新引领城市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要巩固和强化自身创新能力,以产业和空间为重点,通过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流动、融合,完善人才、资本、市场等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依靠以产品、技术、业态、模式、制度等全面创新,挖掘支撑新常态发展创新动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协调的现代“高精尖”经济结构,同时依靠创新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分工和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要素配置,消除内部空间发展“短板”,凝聚城市整体发展合力,推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以创新引领城市绿色发展。 “十三五”时期,北京要以城市可持续、有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依靠创新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强创新对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贡献。特别围绕人口管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先进适用、经济可行的绿色科技成果规模化、工程化、市场化应用,推动经济绿色化和绿色经济化,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通过创新增强城市绿色发展能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彰显城市宜居形象。

以创新引领城市开放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需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推动国内、国外双向开放,一方面积极适应国内开发开放发展要求,通过开放合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重点,服务“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发挥首都创新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和引领全国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更要站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集聚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并推动创新产品、技术、制度、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推广,提升首都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

以创新引领城市共享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回报和鼓励,更加重视服务创新人才的需求,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同时,要通过创新改善民生,加快创新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在城市住房保障、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推广,推动创新成果的全社会包容共享,增进市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创新依靠人、创新服务人,形成创新引领城市共享发展的格局。


编辑:杨爽


注:本部分为首都科技发展研究院内部资料,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报告全文可联系咨询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公邮:cistds@cistds.org.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