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创新文化发达、创新氛围浓郁、科技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科技发展潜力和人文自然环境、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已经日益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之一,具有建设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比较优势。但是,从现有的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来看,目前国内外对“全国创新中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国情各异,如何在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大国中,建设一个以首都城市为主体,引领地区、全国和全球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现实可供直接参考和借鉴的模板。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研究认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能简单套用国外或国内一些约定成俗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思路,需要从国家对北京发展的要求、北京市自身发展条件出发挖掘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梳理分析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一般被视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往往能够通过不断创新,保持和拓展优势领域,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在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但是,由于城市所在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城市规模和发展阶段也不一致,所以世界各国的创新中心城市往往均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体现着各国创新体系和创新要素的禀赋差异以及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也特别需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布局和城市发展特性,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战略基点。
一、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立足超大城市特征
北京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世界级超大城市,与全球其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大都市相比,北京仍处于城市化质量提升阶段,创新需求和创新产品的市场空间仍然十分巨大。一方面,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在外部市场上获得发展机会,更能够在巨大的本地需求市场上实现占得先机;另一方面,超大城市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经济发展水平高,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强烈,还能够催生大量原生创新型产业发展,推动新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超大城市特征决定了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同单个园区或中小城市,而应该是综合系统集成的城市创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国际组织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的研究,参照对象往往是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韩国大田等。不可否认硅谷等园区和城市的确具有全球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但此类高科技园区和中小城市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产业基础等,都与超大城市相差甚远,如果仅简单对比,很难说就能得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而在实践中,尽管全球范围内超大型城市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正在快速上升,但就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而言,尚未出现成熟的案例。所以,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并不是简单地把北京变成美国的“硅谷”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也不能单纯的用国内外园区或中小城市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建设结果,而需要结合自身城市实际,探索超大城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之路。
二、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凸显首都定位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这一城市定位决定了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性。一方面,北京是国家科技创新资源的集中地。北京集聚了我国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的精华,在科技创新资源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省区和城市的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北京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以中关村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多次对中关村做出过重大决定,每一次都催生了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1988年,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1999年,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务院要求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再到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提出要把中关村建成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2009年,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可见,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从一开始就关乎全国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法律法规的实施都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举措,北京在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着全国性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能单纯的同国内其他省市进行简单比较,而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首都地位,在体现首都特色、服务首都功能方面加以谋划。
三、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勇担国家使命
从世界地理格局创新来看,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出“平滑而倾斜”的重要特征。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变的越来越“平”,全球科技系统的开放性亦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全球的资源、要素和人类活动越来越趋向优势区位集中,富有竞争力特别是富有科技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将更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由于科技创新资源的高度流动性和科研活动的空间集聚性,谁拥有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谁就能最大程度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进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权。因此,积极谋划建设全球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英国于2004年就开始在曼彻斯特等城市建设“科学城”,2010年又规划将东伦敦地区打造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旨在通过加强产业和科学基地之间的联系,将英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适合科学发展的地区;美国试图借助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先发优势引导产业回流以重构全球分工体系,并于2012年制定了打造“东部硅谷”的计划,力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袖。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全球化使得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枢纽和中国国际交往的中心,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分工,分享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前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是中国众多重大创新的策源地,是中国前沿创新的领跑者,肩负着集中体现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历史使命。因此,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做好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排头兵。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对北京城市自身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能力有较高要求,而且还需要将科技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能够辐射和影响国家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体现为“三大动力、九项支撑力”。
一、科技创新竞争力
科技创新竞争力是城市利用科技创新资源禀赋的能力。科技创新竞争力主要评价和衡量城市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
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中心的灵魂。从国际创新城市发展经验来看,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可能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是否丰裕,而在于城市是否具有不可复制的人才和知识优势。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之所以成为国家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在全球城市人才、知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配置中处于重要主导和控制地位。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最大限度激发创业者和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并增强人才结构、创业格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融合、相互促进,真正将人才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竞争优势。
(二)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需要有若干国家和世界级的领先企业。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那些行业领军企业。所以,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为重点企业在整个区域创新活动中的投入竞争力、技术成果产出和市场竞争力。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科技型小企业往往是科技创新的“星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也是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长远来看,只有形成有若干重点领先企业带动、大量中小企业参与的企业创新体系,才能真正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三)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要有比其他城市更适宜创新的体制与政策环境。其中,市场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营造开放、公平和创新导向的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为城市企业或个人提供创新发展的稳定规则和预期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隐性环境资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更加具有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为城市科技创新活动注入长久活力,成为文化创新先行区。
二、科技创新带动力
科技创新带动力是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能力。科技创新带动力主要评价和衡量科技创新的城市贡献,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融合、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融合、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融合的重要路径。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科技创新生态带动力三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
全国创新中心要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为支撑。对北京来讲,只有在北京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与现有科教资源的对接,从而从根本上破解北京如何更好地利用丰富科技资源的难题。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带动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经济升级两个方面。一方面,北京科技创新要能够更多的通过源头性技术突破来培育和衍生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水平服务业。另一方面,北京科技创新要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特别是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利用信息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并在研发、品牌等“产业服务化”领域形成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
科技创新要以人为本。工业革命以后,全球大型都市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患上“城市病”。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科技创新的过程。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就需要不能总采取“限购”、“涨价”等纯政府或纯市场的办法来管理城市,要将科技创新手段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围绕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科技交通、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等解决“城市病”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三)科技创新生态带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目前,北京城市发展仍然需要面对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依然严重。因此,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更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发与应用,深入推进各领域各行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实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融合与统一,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城。
三、科技创新影响力
科技创新影响力是科技创新中心对周边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扩散能力和影响能力,主要评价和衡量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影响,要能成为科技创新引领者。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和科技创新世界影响力三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
北京的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集中体现为北京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正在深入实施,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避免“灯下黑”的问题,以合作共赢为主线,充分利用自身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引领京津冀科技协调发展,完善京津冀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京津冀都市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紧迫的瓶颈问题,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
北京科技创新要对全国其他地区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要保持和发展自身科技创新平台聚集辐射作用,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面要能够走在前列,提升北京对国家科技进步的影响力。同时,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还体现在可全国推广的创新政策和执行机制方面,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系统化的创新政策体系,率先以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三)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能够体现城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在全球的竞争力,要努力成为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汇聚地和创新活动主要策源地。这需要北京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为着眼点,促进城市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枢纽,实现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凝聚、整合和利用。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创新供给普遍趋于多元化和专业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更要重视培育自身创新高端专业智库建设,并加强同国际独立研究机构创新合作,利用全球可用资源为城市创新发展服务。
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纵向比较指标体系和横向比较指标体系两大类。纵向比较指标体系主要是自身比较,总体评价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变化和特征。横向比较指标体系主要是相互比较,通过与对比对象的比较来评估自身的科技发展水平。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将两种比较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以自身为基础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与全国其他省市进行横向比较,为开展全面综合比较提供支持和参考。
一、指标设计原则
(一)系统性与代表性结合原则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相关要素系统发展的集成结果,既要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又要避免由于指标过于单一而影响测评的价值。同时,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个长期、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评价指标选取也需要具有代表性,尽量做到基本面广覆盖,重点领域选代表,以便更好的分析城市科技创新特点,开展经常性动态监测。
(二)引导性与前瞻性结合原则
在指标选取时,我们特别注重指标内涵的政策性,指标体系设计紧密围绕中央对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便于通过评价来引导实际科技创新工作;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个别指标主要体现了一定的首都特色,前瞻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希望通过指标设计和评价,超前布局和规划,争取未来用能够使得首都标准引领全国标准和世界标准。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结合原则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注重硬条件的建设,还特别需要注重软环境的营造。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的限制,客观统计数据很难全面满足评价需要,所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政策影响方面适当加入了主观性指标,在测度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主观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这样将主客观数据结合起来,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状况。
二、评价指标体系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共3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带动力、科技创新影响力。二级指标共9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科技创新生态带动力、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三级指标共64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竞争力三级指标20个,科技创新带动力三级指标19个,科技创新影响力三级指标25个。具体指标见表13-1。
表13-1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
科技创新竞争力 |
人才 竞争力 |
1.万名人口中本科学历以上人数 2.万名就业人口中从事R&D人员数量 3.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数 |
4.高校、科研机构R&D人员数 5.企业R&D人员数占其从业人员比重 |
企业 竞争力 |
1.高新技术企业数 2.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3.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4.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企业 R&D经费的比重 |
5.企业每万R&D人员发明专利的申请量 6.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7.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 8.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
|
|
环境 竞争力 |
1.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支出占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 2.全市公民科学素养达标率 3.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拥有量 4.人均科普专项经费 |
5.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 6.人才科技创新环境满意度 7.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满意度 |
|
科技创新带动力 |
经济 带动力 |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3.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社会 带动力 |
1.互联网普及率 2.食品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量 3.医疗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量 |
4.公共交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量 5.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量 |
|
生态 带动力 |
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 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
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氮氧化物排放量 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氨氮排放量 7.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
|
|
科技创新影响力 |
区域 影响力 |
1.京津冀地区相互开放实验室量 2.京津冀科研机构共同申请国家项目量 3.京津冀科技专家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量 4.京津冀联建科技园量 |
5.京津冀联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量 6.京津冀共建科技基金量 7.京津冀共建产业基地量
|
国家 影响力 |
1.R&D经费占全国R&D总经费的比重 2.R&D人员占全国R&D人员的比重 3.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 4.技术市场交易额占全国技术市场交易额的比重 5.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占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比重 |
6.国家技术标准制、修订数量 7.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量 8.面向全国的新技术新产品(服务)采购平台量 9.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占全国的比例 10.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全国推广量
|
|
全球 影响力 |
1.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地区出口额的比重 2.世界500强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量 3.世界500强企业在京研发总部量 4.境外风险投资机构量 |
5.境外技术和品牌收购量 6.国际知名智库量 7.举办大型科技国际会议和展览量 8.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量 |
编辑:杨爽
注:本部分为首都科技发展研究院内部资料,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报告全文可联系咨询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公邮:cistds@cistd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