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领衔研究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自2017年开始发布,目前已连续发布5年,报告引发了媒体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在不断地深入地影响决策。报告依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发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并对中国288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估,报告曾荣获2017年《光明日报》智库研究成果一等奖。
创新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有益探索!回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无数事实证明,创新不仅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仅靠要素驱动的发展已经难以为继,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是大势所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创新则为城市美好发展的愿景提供了不竭动力。城市是国家创新活动的主阵地,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市纷纷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开展城市科技创新研究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迫切要求,有利于认识和把握城市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挖掘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辐射和演变规律,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依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发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对中国 28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试图全景式地揭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特征和趋势,分析影响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中国城市迈向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问题挑战和经验做法,提出城市创新发展关键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以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总报告、分项指数篇、专题指数篇、专题报告篇。总报告和分项指数篇旨在全面评价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总体特征;专题指数篇旨在细化创新评估尺度,从更微观视角把握地区创新状况、能力、潜力;专题报告篇旨在对城市创新进行理论探索和反思,以及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主要来自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和全国各地专题课题组的调查研究。
具体而言,总报告将具体展示 28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 2021 年综合评价结果,并通过指数测算结果,全景式地揭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总体态势与特征,同时瞄准国家战略,挖掘和分析重点城市和区域的科技创新进展,最后聚焦共同富裕,提出科技创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思考。
分项指数篇包括 5 个章节,第三至第六章分别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 4 个一级指标进行具体评估与分析,第七章主要对不同省域内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进行比较分析,明晰各城市在所属省域内的地位及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为城市提升自身科技创新实力提供参考。
专题指数篇包括 3 个章节,第八章为“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 2021 解读”,全面总结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九章为“北京市城区科技创新发展评估与解读”,主要对北京市 16 个城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分析,总结特征并提出相关建议;第十章为“中国主要城区科技创新发展能力评估”,选取了全国 29 个省的 34 个城市中的 68 个城区作为研究样本,重点分析中国部分城市城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和特征。
专题报告篇包括 10 个章节,第十一章为“创新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有益探索”,主要分析了“创新”一词的起源,并从“人类”“未知领域”“有益”“探索”4 个关键词入手,对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第十二章为“科学认识创新的本质
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探析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推动城市创新工作方面的误区,并基于“以人为本”的观念,提出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第十三章为“地方数字治理的实践导向与均衡路径”,主要总结了地方数字治理的实践导向,分析了地方数字治理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提升地方数字治理能力的均衡路径;第十四章为“科学城引领城市融合创新:发展机理与对策建设”,主要分析了科学城建设带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逻辑,
并对科学城引领城市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第十五章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助力城市品牌提升”,主要构建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与城市品牌的逻辑关系,探讨了创新创业相关要素对城市品牌发展的贡献度,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十六章为“全球科技创新变革下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与未来”,主要探讨新形势下,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第十七章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科技突围之路——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主要梳理济南所处空间科技发展背景,探索济南科技突围之路,为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第十八章为“数字治理赋能智慧城市品牌建设——基于杭州‘城市大脑’的经验与反思”,主要分析杭州市数字化改革、数字创新和数字治理的经验与反思,为数字治理赋能智慧城市品牌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第十九章为“如何从‘产业协同’到‘创新协同’?——以‘珠海—澳门’合作发展为例”,主要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背景下,推动珠澳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促进区域创新发展进行探索和思考;第二十章为“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意义、内涵、挑战与路径”,主要探讨了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的重大意义,研究了“人才友好型城市”的核心内涵,并基于问题导向,提出了推进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点思路。
*欲了解本书详情,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您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