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8日,“2022首科新年论坛——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科技创新”以线上会议形式成功举办。论坛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协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科技创新是关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科技创新作为持续催生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已被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城市是国家创新活动的主阵地,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2022首科新年论坛”聚焦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民族团结杂志社、企查查数据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共话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科技创新。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报告构建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对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估,全景式地揭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中国城市迈向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重要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自2017年首次发布以来,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图:关成华院长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南京市、广州市、杭州市、武汉市、苏州市、西安市、珠海市、成都市、合肥市、天津市、厦门市、宁波市、无锡市、青岛市、郑州市、常州市和长沙市。
图:2021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TOP20
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的6个态势与特征:
1.创新指数呈“右偏态”分布,我国城市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2.城市科技创新排名同比波动明显,创新环境波动幅度最为显著
3.科技创新头部城市排名出现分化,大体形成“四种类型”
4.不同规模城市间的科技创新水平差距正在缩小,特大城市科技创新动力十足,中等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增长乏力
5.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各异,综合创新水平偏低城市也有亮点
6.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优势显著,整体集聚效应明显
从国家战略视角来看,报告对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副省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重点分析,并认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稳步推进科技合作交流,开放创新拓展新空间,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引领与辐射特征凸显,自主创新与协同合作并驾齐驱。
同时,报告分区域观察了城市科技创新互动效应,提出3个观点:在省域层面,资源环境禀赋不一,创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在城市群层面,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处于龙头引领地位;在区域层面,南强北弱格局明晰,中心城市“C位”主导。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总监刘杨,浙江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春晖,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许峰,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邱英杰作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课题组代表,分别以《以科学城为引领构建城市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数字治理赋能智慧城市品牌的浙江样本——基于杭州“城市大脑”的经验与反思》、《高位嫁接、产学转型、建设高地、强力辐射——二线城市科创突围之路》和《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牵引,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高地》为题,发布了专题报告。
专家研讨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肯定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在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做出的研究成果。围绕“科技创新如何促进共同富裕”,他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需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以及科技创新来助力,“三次分配”注重自愿,类公益性、慈善性的活动和机制进一步弥补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如何通过制度、科技以及理念的创新给社会正面引导,促使在三次分配中得到更多收入的人们自愿做出贡献,促进共同富裕,这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认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在国内已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希望报告未来能够将中国的城市创新和国际标杆城市的创新进行比较,做出国际影响力。他提出了硅谷常用的五个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供参考,即当地的GDP中高科技产业比重、民营高科技企业比例、中小企业比重、本地原生技术比重和18-60岁居民对近三年全球重大创新成果的了解程度。如果以上五项指标都达不到50%,则该城市不应称之为创新城市。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表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关于人才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第12位,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但是,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中,中国在134个经济体里排名第37位,相对来说人才竞争力落后于科技竞争力。所以对于人才的吸引及培养十分重要,这也是各城市之间竞争的一大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彦平认为,城市创新和建设韧性城市的关系是双向的,应立足于数据,量化分析城市创新发展的评测和研究。他建议从国家和城市的角度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方面的进展以及对城市创新绩效提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追踪,可以通过调研和访谈的形式来完成这项定性研究,研究过程会非常困难但非常有意义。
民族地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主任,民族团结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庆安关注科技创新在推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通过《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新型的城乡关系构建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绿色、低碳、数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行动,通过生活方式如何更有效的落实落细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乡村,让广大的内循环市场及“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和边境地区跟得上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查查数据研究院院长晏疆提出,现在很多城市上演的“抢人大战”,其本质是“抢企大战”,没有就业就没有办法抢到人才。在企查查2019年10月到2020年3月发布的有关企业流动的大数据报告中显示:一是企业迁入华东占比最高,达34.17%;二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流动性最大;三是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迁移的可能性最大。
论坛最后环节是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民族团结杂志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成立“民族地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研究基地”,以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实践,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塑造民族地区发展新优势。
图:关成华院长与张庆安社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与企查查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致力于高效整合优势资源,分别发挥平台优势、智库优势、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创新“产学研”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机制,聚焦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共同开展前沿研究。
图:关成华院长与晏疆院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首科新年论坛”是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起的品牌论坛,已连续举办6届,论坛充分发挥了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小核心、大网络”的平台功能,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仅积极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为全国城市和区域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编辑:陈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