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12月21日,“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正式发布《北京市城区科技创新发展评估与解读》专题报告。
图:关成华院长解读北京市城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报告构建了“北京市城区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对北京市16个城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分析,总结特征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各城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高北京市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城区创新与城市创新之间属于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城区创新是城市创新的组成部分,城区创新既要根据区域内实际资源禀赋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又要服从城市整体的战略目标和总体布局,促进城市创新目标的实现。城市创新和城区创新在结构、功能和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关联性。
从城区层面研究城市科技创新情况有利于从微观视角把握地区创新状况、能力、潜力,有利于城市创新资源的内部优化配置,能够放大不同城区的比较优势,提高创新效率,对城市或区域总体规划、建设、管理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价值。
一、指标体系和整体评估
“北京市城区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4项,分别是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二级指标11项,分别是创新人才、研发经费、科技人文、生活环境、国际合作、技术市场、创业服务、科技成果、经济产出、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三级指标共25项。
测评结果显示,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城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平均值为74.13分,中心城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综合指数得分都在平均值以上。
创新资源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海淀区、朝阳区和石景山区;创新环境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海淀区、朝阳区和门头沟区;创新服务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海淀区、丰台区和大兴区;创新绩效指数得分最高的3个城区分别是西城区、东城区和海淀区。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各城区由于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城区之间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着较大差距。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高的城区是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其中海淀区在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三个方面均表现突出,西城区在创新绩效方面表现突出。
图:北京市城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情况
课题组认为,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城区间的差距是城区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综合体现,不能过多的强调差距,而忽视每个城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特点。各个城区需要立足自身独特创新优势,深入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分工,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优势城区应进一步用好创新资源,产生更多创新成果,实现强者愈强;相对劣势城区,应该抓住自身特点,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单打冠军。
二、特征发现与解读
各城区科技创新独具特色,协同成就首都科创“新版图”。中心城区作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集中承载地,科技创新发展整体水平领先。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得分不高,但创新资源投入强度较高。城市功能拓展区创新服务实力强劲,双创事业发展良好。生态涵养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处于中游,创新环境营造具有亮点。
海淀区科技创新一枝独秀,各城区创新指数差异显著。测算结果显示,海淀区科技创新指数得分达到87.43分,是唯一一个超过80分的城区。从一级指标看,海淀区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均位居榜首,仅有创新绩效得分略低于西城区和东城区。在11项二级指标中,海淀区有5项指标位居榜首。此外,各城区创新指数差异显著,在4个一级指标中,创新服务差异最大,标准差达到8.29;在11个二级指标中,技术市场和创新人才差异最大,标准差超过10。
三大科学城先发优势明显,科技创新实力雄厚。中关村科学城所在区,海淀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均位居全市前列;未来科学城所在区,昌平的创新资源位居全市中上;怀柔科学城所在区,怀柔的创新绩效位居全市中上。从三大科学城内部对比看,中关村科学城长期作为北京自主创新主阵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基础良好,相对优势比较明显,其R&D人员全时当量占比和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占比均超过90%;怀柔科学城还处于建设期,创新效益还未完全展现;未来科学城正在优化产学研联动机制,创新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激活。
城区创新能力与效率不尽一致,创新资源配置仍有优化空间。从城区功能定位分类来看,生态涵养区的创新效率指数均值最高,达到1.035,其次是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从具体城区来看,东城区和西城区创新效率全市领先,属于生态涵养区的延庆区、门头沟区和怀柔区紧跟其后;在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得分成绩不俗的海淀区和石景山区,则在创新效率指数中相对靠后。由此可见,如何更有效地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绩效,仍然是摆在科技创新强区面前的重要问题。
科技创新助力区域共同富裕,经济发展与创新水平相辅相成。报告显示,北京各城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结果与各城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趋势上呈现一致性。课题组将16个城区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收入等级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全面领先,无论是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还是创新绩效指标,高收入组城区的均值都明显高于平均收入组城区,平均收入组城区也明显高于低收入组城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发展与创新水平相辅相成,科技创新带动区域人均收入增长效果明显。
三、相关建议
一是宜居与宜业并重,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环境。总体而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是提高城市空间承载力,进一步释放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城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科学规划水平,引导产业发展与合理布局,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为城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课题组认为,中心城区应聚焦存量提升创新效率,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做好创新资源合理分布;其他城区应打造更多疏解资源的承载体和产业基础,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做强核心产业功能、做优公共服务和环境,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梯次转移,聚焦增量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破除城区创新资源鸿沟,充分释放区域要素活力。当前,创新资源在各城区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城区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项目布局等方面应加强合作,打破创新资源流动鸿沟,促进人才、资金等资源充分自由流动,释放创新要素活力。
四是以“三城一区”为发展典范,引领优化全市创新环境。“三城一区”要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推进优势叠加,加强主动对接、相互支持帮助、合力破解难题,为科技成果产生、转化、产业化提供全链条的创新资源供给和配置服务。
五是立足实际与优势,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各城区要秉持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加强城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与放大,立足自身独特创新优势,深入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分工,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本文内容整理自《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欲了解报告详情,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
*文中BRTV—新闻频道资料图片来自2021年12月21日《首都晚间报道》。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