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金融杠杆过大,对于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了阻碍。专家认为,若想改变这种局面,务必让金融回归其本质,通过支持实体经济,创造价值。与此同时,也要纠正我国产业空心化、分工低端、生产低效等问题,完成从“制造”到“创造”的本质性转换。
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3月底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回归本源、突出主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专家指出,《意见》的出台主要是按照此前《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加强金融对于制造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
“大而不强”亟需金融支持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已经成为了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制造业的先进与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尤其是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占有重要份额。
理论上制造业指的主要是,对于制造资源,按照市场的要求,通过加工制造,成为工具、消费品、工业品等的行业。纺织、医药、化工、汽车、铁路、船舶、计算机、通讯设备等都包括在制造业这个大类之中。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状况较为差强人意,《意见》中指出,“我国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
相关专家也表示,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导致制造业企业生存状况较为艰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研究部副主任相均泳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产业空心化状况较为严重。一些制造业企业偏离经营企业实体,转而投向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行业。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投资收益差别巨大,在巨大的利润差距之下,为了高收益、资金回流快的诱惑下,无心坚守本业、实行“一主多辅”的经营策略,使得实体企业“脱实向虚”趋势增强。
“很多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经营艰辛,甚至卖一套房产的钱都比一年赚的利润要多,转而投向房地产领域。”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赵峥对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现象也有同感。他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制造业企业独有,金融领域里的很多资金也都流向了房地产等高利润领域,“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金融重要的使命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当其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就是泡沫经济了,有很大的金融安全隐患。”
赵峥进一步指出,制造业发展比较滞后,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外两方面。内在方面,第一,中国在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大量科研成果没有转化到企业中去。第二,大量人员从事实体产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愿意从事服务业或金融业等利润较高的行业中去。第三,是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较少,大部分都是代工。
从国际上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制造业多为中低端廉价产品,在国际上反倒涉嫌倾销,吃力不讨好。而一些核心技术自给率低,受制于人。
另外,从金融支持方面来看,企业贷款利率偏高。目前,大型企业贷款利率为10%、中型企业为12%,小微企业为15%,过高的利率水平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均泳指出,目前很多大企业由于资金较为充沛,借助自己的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固定资产等能够较为轻易地实现融资,但是一些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能力较弱,恐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对于这些企业的金融支持,一旦银行处理不好的话,有可能出现“跑路”现象。
针对我国目前制造业产能过剩、缺乏核心技术、高成本、融资难等种种困境,《意见》首条明确,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改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科技型制造企业的金融支持,改善和完善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任务的金融服务。
制造业贷款占比普遍下降
目前,银行对于制造业的贷款规模走低。
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年度报告中,记者发现,工商银行2016年对制造业贷款1.41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从2015年的21.6%下降到20.4%。农业银行2016年对制造业贷款金额为1.225万亿元,相较2015年占全部贷款比例的25.4%下降到22.8%。中国银行2016年为1.632万亿元,占比16.37%,而2015年为1.684占比为18.43%。制造业贷款占比普遍均呈下降趋势,且趋势较为明显。
此外,报告还显示,制造业也是银行不良贷款较为集中的行业。以中国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例,农行2016年年末不良贷款率为6.29%,而2015年为5.45%。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15年的3.43%到2016年底的4.29%,增长近一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多发生在制造业。“主要受行业产能过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紧张导致贷款违约所致。”工商银行2016年度报告中如是说。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制造业贷款也有明显下降趋势。以招商银行为例,2016年,其对制造业贷款金额也从2015年的33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11.77%),到29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9.12%)。不良贷款率从2015年的4.59%,升至2016年的6.38%。
业内专家指出,银行对制造业贷款收紧与制造业的自身特点以及去产能、去库存等要求有关。
首先,制造业的经济周期特点比较明显。由于受制于能源、电力等生产规模和原材料供应,同时也受制于房地产、汽车、铁路等消费市场的承载力,其自身的议价能力有限。随着去产能呼声的加大,以往粗放式的生产已经难以为继,目前制造业企业多以跟单业务为主,因此,除却银行贷款外,还需要保理、承兑等多元化的金融方式。
其次,不同程度的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不同。对于中小微制造企业,在金融需求上更倾向于便捷性,对于资金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大型制造企业担保能力较强,在金融需求方面更关注于资金价格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因此,在对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时候,需要充分考量其自身与其他产业不同。
强调支持科技创新型制造业
鉴于现实情况,此次《意见》中着重强调,要求创新发展符合制造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金融产品体系。
相均泳表示,首先,此次《意见》摒弃以往的以硬件为主的贷款模式,更多的考量制造业企业的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等“软信息”。针对制造企业处在产业链中游的情况,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其次,《意见》较为突出的亮点是明确要推动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称要“稳妥有序推进投贷联动业务试点”,“为科技创新型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
相均泳介绍,投贷联动发生在金融机构和贷款单位之间,即指信贷到期后转为金融机构在放贷企业的股权,续放二期贷款。投贷联动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对于众多制造业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
据了解,投贷联动最初是在2016年5月,由银监会牵头启动了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包括北京、武汉、上海、天津、西安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试点10家银行。试点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第43条,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不能直接持有非金融企业股权的规定。
另外,除了传统的信贷模式,《意见》指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对制造强国建设的资金支持。包括加快制造企业股权融资、创新制造企业债券融资以及支持制造业领域资产证券化。满足多制造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拓宽资金来源,对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择优助强以防控风险
近十年以来,银行坏账率持续上升,一方面给银行、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行业贷款、融资的门槛也不断增高,给行业发展带来阻力。金融支持离不开监督管理。
“比较容易出问题的集中在几个方面。”相均泳介绍,大型央企国企并不缺钱,资金雄厚,在金融需求方面较为理性,一部分私企例如阿里巴巴,融资问题也并不是非常难。出问题比较多的在于中小微企业,因为在目前融资体系下,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问题是银行首先要考察的,而我国的信用体系较为滞后,导致要么款难贷、要么贷款后频频出现“跑路”。
一些小微企业由于贷款到期,为了续贷便利,或者是因为经营不利资金难以筹集,便通过民间借贷、小额贷款、私人投资公司等机构贷款周转资金。实际上部分私人融资贷款机构利率已达银行同期利率的10倍以上,远远超过贷款企业的偿还能力。一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果很难预料。
其次,目前银行在投贷方式上常采用联保、互保模式,中小微企业可为同行业贷款担保、为同乡担保、为上下游企业担保等,往往一家企业贷款涉及到的担保企业甚至有可能达到10家以上。然而在经济形势较为低迷的情况下,银行的抽贷、断贷,很可能导致整个担保链出现连锁反应,甚至出现集体“跑路”现象。
再次,一些公司专门为了能够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将公司涉及的领域、规模、账务等进行包装,用欺瞒的方式套取贷款。
在监管应对上,《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择优助强以防控风险。要坚持独立审贷、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原则,择优支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和企业,注重从源头把控风险。
除此之外,还要求加强监督引导和统计监测。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研究制定配套金融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研究建立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统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融资情况的统计监测分析。
来源:法治周末4月25日刊 编辑:于悦
链接:http://www.legalweekly.cn/article_show.jsp?f_article_id=13313
注:赵峥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