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专家观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扩量增质,助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7-05-02 04:00 作者:刘涛 浏览量:
       成都作为国家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以及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整个经济第一大产业和就业第一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备较为突出的优势,在促进自身产业升级、带动成渝城市群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需要在继续壮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从而增强城市发展能级与辐射能力,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生产性服务业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代表,不仅在国内城市体系中居于最高层级,更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具有强大的资源聚集、配置和带动能力,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综合性门户城市。
       当前,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实力角逐的关键领域。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资源配置的高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也被看作是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程度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集中反映。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新兴经济体工业化步伐加快,凭借更低的资源成本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与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加之近年来受到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影响,制造业粗放式的增长已难以为继。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更好发展,可以有效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城市群乃至更广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中间服务,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在这过程中,国家中心城市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网络将会得到拓展,并衍生出新的分工结构,有利于提高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美国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提出“工业4.0”,都试图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此增强对高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高端环节的控制力。这将对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与贸易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我国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也会构成巨大压力。此外,随着我国一些领域的发展越来越接近技术前沿,对创新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些新挑战都要求国家中心城市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肩负国家使命,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密集以及市场规模的叠加优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引领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二、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463.3亿元,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增速达到9%,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1%,超出全国1.5个百分点。在这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呈现诸多亮点。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新兴行业和业态快速发展。2016年,成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增长56%,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覆盖西部、连通国内外的发展格局,网络零售额约为1719亿元,增长33.5%。另外,2016年,成都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7%,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分别增长61%和53.5%,均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9位;会展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知识产权服务业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增强。近年来,成都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有力支撑了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创新。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重视线上线下互动,整合标准化的服务资源,探索了多样化的“互联网+”跨界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是,各类服务创新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融合更为紧密。制造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转向提供产品和服务,乃至完整的服务解决方案;掌握核心技术或业务的服务企业,通过贴牌生产等方式嵌入制造流程,寻求全产业链的增值。
       三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实力逐步壮大。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统计,2016年成都拥有9家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数量在西部城市中排名靠前。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包括房地产开发、航空运输、金融、工程设计等。
       四是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成都服务贸易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6年,全市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和平台落户,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2016年蓉欧快铁共开行往返班列453列,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数的1/3。另外,2016年成都企业签订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新备案境外投资项目、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也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三、推动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进一步明确思路
       总体上看,成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许多方面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成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继续壮大规模,更重要的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着眼未来,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发展规模和效率为核心,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以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着力消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发展,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服务业发展制度体系;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带动成渝城市群乃至全国服务业的发展;以互联网+实体经济为导向,培育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和业态,推动形成“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新格局。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宽泛,一般包括运输仓储、批发贸易、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不同行业的性质、功能方面差别明显。为此,在未来发展思路上应各有侧重。
       对运输仓储、批发贸易来讲,未来发展要以提升生产率水平为重点,促进稳中提质。大力推动流通方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行业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和壮大各类流通主体,鼓励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向平台服务商转型,围绕平台构建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一的生态圈,增强流通综合服务功能,降低流通成本和损耗,真正发挥流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对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来讲,未来发展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重点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紧扣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整合优化资源,努力向中高端延伸。同时,鼓励创业和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等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
四、推动成都生产性服务业扩量增质发展的建议
       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看,成都需要从推进供给侧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两方面着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量增质。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创新。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在准入条件上,减少或降低经济性要求,完善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审批事项,可转由行业协会或具有认证认可资质的机构审核。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是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全面规范和监督自由裁量权,加强监管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切实扭转以检代管、以罚代管的局面。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金融企业在资质审查、经营行为记录、信用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自律诚信经营,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三是切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更多向创新性生产性服务企业初创成长阶段倾斜,为创新尝试者、创业失败者提供最大保障。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和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
       四是着力发展多样化的服务主体。鼓励和引导适合生产性服务行业特性的各类主体加快发展,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平等竞争,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是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适应生产性服务企业“轻资产”的特点,推动资源要素向激励人才的方向倾斜。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探索实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鼓励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
       二是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激励,鼓励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和业态的投资。创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升级的同时,实现金融业的良性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发适合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是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复制推广已有成熟经验。增加新兴生产性服务要素进口,充分发挥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改善服务业供给结构。提升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层次,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作,加强服务外包业务的全球布局,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本地生产性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四是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公用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相关技术发展及应用,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商用,进一步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同时,健全现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务体系,鼓励线上线下互动创新。

编辑:于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