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专家观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5-02-24 06:00 作者: 浏览量:

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上作出深入阐释,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明确部署,党中央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阐释和部署不断拓展深化,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与特点,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立足地区禀赋和技术基础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抢抓未来产业长板、补齐战略新兴产业短板、赋能改造传统产业,为我国拓展经济发展回旋空间、取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对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聚合的改造提升上。科技创新通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内生动力。

从劳动者角度看,科技创新能够增强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我国现有2.4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杰出的人才和团队更容易获得风险投资等资本生产要素的青睐,更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劳动者的长板效应已成为“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的主导逻辑。

在劳动对象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极大丰富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科技创新促使新形态、新种类的劳动对象越来越广泛涌现。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层出不穷、持续进步,不断拓展劳动对象的领域和范围。比如,作为战略性生产要素,数据等虚拟资产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对象,同时也是新型劳动资料;算力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生产关系。

在劳动资料方面,科技创新能够催生劳动资料的革新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能。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劳动资料在生产中的作用愈加显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新技术领域,孕育出以新型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生产工具,劳动资科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生产效率极大提升。据了解,小米工厂中关键工艺的自动化率达到100%,工业机器人24小时工作,满产后每76秒就能生产一台新车。


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关系

(一)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

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必争领域,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无法依靠过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获取,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走自主创新道路,将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也绝非“闭门造车”,要更积极主动的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三重创新的有机统一。从技术革命性突破到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再到新经济产生,都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需要抓好战略性产品研制,夯实安全之基;布局未来产业,抢抓未来先机,锻造竞争长板;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补齐短板、稳固优势;利用新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强化产业基础。

(三)整体统筹与因地制宜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在中央整体统筹下各地方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全国“一盘棋”格局,既要避免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盲目追热点、上项目,又要避免上下一般粗、同质化发展。从发展方向看,要立足地区禀赋及技术基础,明确适应自身条件的重点方向,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潜力的产业或集群。从发展路径来看,要走差异化地区发展之路,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加强探索,以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多层级的高质量发展。从区域统筹来看,要加强区域间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布局。

(四)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人才是重中之重。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世界各国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全球人才竞争加剧。比如美国采取设立“积分择优制”将职业移民录取比例从12%提高到57%,英国推出“全球精英签证”以吸引世界上最顶尖人才到英国定居。同时,科技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2023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60%,高等教育普及成果斐然。但仍然存在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比偏低、学科布局调整滞后等问题,我国硕士以上学生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占比约10%,远低于欧盟的32.7%和OECD国家的24.4%。需要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深化三者深度协同互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变量”,必须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形成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目标,强化党和国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导、组织作用,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投入与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开放合作,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坚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推动政府间双多边国际合作,支持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完善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机制,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目前,我国已参与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二)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布局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强化科技赋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促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体系化能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原始创新前瞻布局,超期建设未来产业。要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研发,构建引领能力。制定和完善支持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瞄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对国家科技计划中产业应用目标明确的项目,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长周期、高风险、高效益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施更加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发挥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企业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改革创业投资监管机制,延长创业基金等存续期至10年以上,制定更有力度的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特征,发展具相对优势和潜力的产业或集群。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试点实施一批制度性开放改革举措,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生态。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成渝、武汉、西安等地打造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创新要素汇聚地。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持续推进地方科技合作和对口支援。

(五)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以研究生培养为突破,加强科技政策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政策衔接。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通过联合培养、共建课程、研发合作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加强基础学科和紧缺类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建设,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超前布局高端人才供应链,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动力和潜力。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我国拓展经济发展回旋空间、取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说明:本文作者贺德方,系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秘书长,文章根据作者在“2025首科新年论坛”发言整理,有删改。

编辑:于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