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专家观点】国际创新中心动态及北京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21-03-05 03:00 作者:刘杨等 浏览量: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重大使命之一,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也离不开完善的产业体系、适合本地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纵观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大多数都是从经济中心发展而来的,北京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基础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本文选取波士顿、慕尼黑、伦敦等多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剖析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新动态,进而对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借鉴。

 

0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发展新动态

一是谋求多元产业支撑,稳步转向多点集聚。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通过从单一产业支撑转向多元产业支撑,从单一集聚核心转向多点集聚,较快地实现了经济恢复和科技发展。

在硅谷地区,生命科学产业已经超过移动通信、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与服务、电子等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仅次于互联网产业的第二大产业。

在波士顿地区,生物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创新区的多次再造,已经完全改变了波士顿早期以电子产品产业为主的创新经济格局,以及此前以垂直一体化大型企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其中,波士顿生命科学领域形成以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为主导,以服务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布局研发、临床研究、产业化、销售等全环节,成为医药健康领域全球领导者。

慕尼黑在产业空间布局均衡化发展方面颇有特色,当城市扩张推动地价上涨、迫使传统工业迁离市区之初,慕尼黑市政府即十分注重扶持传统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兴建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在园区中划出专供传统产业租用的用地面积,并扶持园区中的传统工业企业向市场供货;另一方面,坚持实施产业中心政策,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为传统产业创造经营空间。

二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兼顾以往优势产业。伦敦的金融科技领域和慕尼黑的 ICT 产业都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2008—2018 年,伦敦 48% 左右的创业企业和创投资金进入了金融科技领域,新创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是数字技术创新和传统金融产业优势融合的结果。同时,伦敦的新创高技术企业数、新创企业接受投资交易次数、新创企业接受投资总额等都仅次于硅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传统优势。

慕尼黑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是 ICT 产业,其不仅与本地的垂直应用产业紧密协同,而且多数采取聚焦战略,选择特定的垂直领域深耕,既避免了激烈的本地竞争,又为扩大规模、全球经营奠定了差异化的能力基础,进而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细分市场上取得了领先优势。

三是努力打造“创新街区”,主动满足人才需求。区别于以产业空间为核心的创新产业开发区,“创新街区”注重打造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自然交织、富有街区活力与人文特色的“城市型”创新区域。

波士顿、埃因霍温、亚特兰大、纽约、芝加哥、西雅图等众多城市都在积极打造“创新街区”。例如,拥有“荷兰硅谷”美誉的埃因霍温以“开放式创新”和“创造交流的空间”理念,提供多元的创意产业办公、电影院、剧场等创意环境。集聚来自 80 多个国家的高科技人才,以及研究机构、创业公司、大型国际巨头、中小企业等各类主体。

此外,波士顿东部海港创新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新街区”新建范例。波士顿市政府通过促进合作、创建紧密的生态系统、提供公共空间、建立丰富的开放空间和场地、创造多样化的办公空间、营造活跃的“24 小时社区、提供居住和工作空间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了一个极具活力的创新街区

 

02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能忽视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四个中心”之一,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国深度参与世界分工、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创新就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科技创新中心也包含经济的概念,因此,科技创新中心内含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从早期的英国伦敦地区到后来欧洲的大柏林地区、巴黎都市圈,再到美国加州湾区、纽约都市圈和日本东京都市圈,无一例外地首先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辐射更大区域的创新中心。例如,加州湾区的经济总量长期位列全球前十大经济体内,2017 年加州 GDP 2.7 万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 2017 年全球国家/ 地区 GDP 资料,加州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其核心腹地硅谷人均 GDP 12.8 万美元。

北京是一个有着 2150 余万人口的城市,需要有经济支撑,而且要有高端制造业支撑。因此,北京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产业化和经济发展, 应将产业化和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03  北京应构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多元化发展格局

硅谷、波士顿、慕尼黑等城市 / 地区在支柱产业多元化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对于这些世界上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而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即产业结构和社区人口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而构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多元化均衡发展格局是推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基础产业,为产业融合及对制造业应用、改进有现实需求的创新研发提供产业基础。同时,北京在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为基础产业创造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北京可积极借鉴日本和慕尼黑两地的做法。

其中,日本在成本不断提高、制造业外迁的大背景下,选择性地保留甚至新建资源集约的“母工厂”,将“制造资产”转化为持续改善先进制造技术和现场管理方法的“研发资产”,发挥“母工厂”在技术支援、开发试制等方面的作用,化解制造业创新发展与城市集约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慕尼黑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为传统产业打造“产业中心”,为创意手工业、传统工业、批发业等保留经营空间。

此外,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在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的同时,应保持合理比例的中端技术人口,确保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支持本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持续吸引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需要大幅提高本地现有劳动力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

 

04  北京应提升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的本地化水平

将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与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新兴需求之间建立联系,实现“重点突破、优势强化”是当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典型特点之一。在新兴的科技领域内注重发掘本地和周边城市群中垂直需求旺盛的应用部门,而提高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本地化水平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和新兴技术优势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

北京可借鉴国际经验,通过产权纽带,协助产业建立起紧密型的研发网络。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与研发力量强、产业地位高的某个大型企业共同发起产业网络合作,并且以产权纽带或出资关系维系紧密型组织,确保政府政策能够通过网络合作组织切实落地实施。

慕尼黑、伦敦、硅谷等地都在积极为垂直应用产业提供测试平台。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北京应充分利用“三城一区”建设的机会和平台,打造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测试平台,加快新兴技术的改进与应用速度, 并与垂直行业紧密融合,在测试与试用中发现问题,获得改进机会。

 

05  北京科技创新建设发展思路要逐步实现从“园区”向“街区”的转变

世界各个科技创新中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普遍面临着吸引新兴科技产业人才、推动本地产业转型的要求。各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打造创新产业发展与社区居民生活并重的“创新街区”。“创新街区”重在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创新空间的自然交织,有助于在小尺度城市空间的微观层面将产城融合落到实处。

北京要逐步实现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思路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产业集聚先行的“园区型”发展思路向落实以科技创新人才生活体验为先、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繁荣的“街区型”科技创新发展新思路进行转变。

同时,参考国际上科技创新中心的先行范例,对公共空间和创新空间的建设和运营进行相关调整。例如,可考虑借助 PPP 模式,建设以公共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办公型公共空间;建设紧密关联的社交型公共空间,发挥其对集聚人气、促进沟通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催化作用,促进街区功能混合等。

 

*本文收录于《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完成。执笔人:刘杨、高海洋等。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