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个人微信公众号“华英成秀”,推出新栏目“关·视角”,洞察创新发展与教育治理。“关·视角”近日发布《地方“两会时刻”新热点:城市创新榜》,总结了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发布的关注情况,分析了报告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阐释了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关注方向。值此新年之际,特此分享此文,希冀新的一年为地方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谋求有序、理性的创新,贡献力量!
关·视角
元旦至春节期间,一般来说是地方政府的“两会时刻”。在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高频出现,成为地方工作的重点之一。而最近发布的城市创新排名,也成了一个热议话题。
1月23日,我们召开了“2021首科新年论坛”,几十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一部分企业代表共聚一堂,畅聊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论坛还发布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报告选取了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四个维度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估,最终形成排名。
报告发布至今,已有近30家全国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此外,包括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武汉、珠海、宁波、兰州、济南、烟台、昆明、贵阳、常州、成都、延安和汉中等城市在内的地方媒体及政府网站也积极关注和转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至少60家地方媒体及政府网站对我们的成果进行了转载或报道。
▲部分媒体报道情况
从内容来看,由于各级媒体属性不同,它们对报告的报道角度也各有侧重。全国性媒体关注整体排名,聚焦榜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时对“科技战‘疫’成效卓著,城市韧性短板凸显”的研究发现表现出高度关注。地方媒体及政府网站则更多关注当地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20中的排名及表现。
自2017年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与西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联袂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以来,迄今为止,我们已连续四年发布“创新榜”。今年的报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编著。在2019年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依据自行研发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理论框架,深入地挖掘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特色,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我国即将迈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在这个特殊时刻,地方政府关注“创新榜”,热议创新话题,说明我国城市急需加速释放创新动力、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意识到,靠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是很难奏效的。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有号召、地方有热情,自然是很好的现象。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沉着冷静应对,呼唤一种应有的“创新理性”。我们不能再搞罔顾民生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那样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带来恶性和无序的竞争;更不能假“创新”之名,行“包装”之实,四处要政策,乱铺摊子,抢上项目。这不仅不是创新,反而是在行倒退之事。
地方政府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避免“千城一律”。如若盲目效仿、片面追求“高精尖”,就会导致一些政策举措不接地气、缺乏温度,从而背离了“创新”的初衷。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过,地方政府要“以人为本,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只有进一步优化职能,推动制度设计从“利于人员管理”到“利于人才创新”的根本性转变,积极创新治理方式,灵活及时动态地满足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
未来,我们也将持续跟踪全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量化展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分析总结全国城市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期继续为各级政府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我们也愿为地方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谋求有序、理性的创新,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来源:华英成秀
编辑:陈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