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专家观点】关成华:“智慧城乡”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7 11: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编者按:在最新发布的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上,南海区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称号。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应邀接受《珠江时报》记者专访,整版报道解读南海高质量发展。关成华院长表示,从“南海之智”到“南海之治”,再到“南海之质”,殷实富足的生活是一代又一代南海人敢为天下先、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南海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南海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出发,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建立可监测、可评价、可量化的体系。


改革永远在路上,新时代的风帆已饱满张开,新时代的浪潮正激越澎湃。去年7月31日,南海区获批建设全省唯一的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今年9月19日,广东省委深改委印发《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重振虎威,改革“闯将”南海再出发,全面吹响号角,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为新时代广东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经验示范。

在新的征程上,乘风破浪的南海决心再“杀出一条血路”,奋力在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区人民共同富裕上走在全国前列。展望未来,一幅城乡全面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城乡融合涉及的不仅仅是土地的利用问题,还包括经济制度、环境治理、城市管理等许多课题。”关成华说,如何评价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成效以及监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进程,是南海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过程中必须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01  从“南海之智”到“南海之治”,劳动人民接续奋斗,政府打造现代化治理体系

记者:今年9月,您受邀担任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专家顾问,能否谈谈您对南海的印象?


关成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南海区是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代表区县之一,创造了很多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我对它较为深刻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点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海人在岭南文化的浸润下,有着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这样的特质,使得南海能够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姿态广泛吸引全社会各层次的人才共建幸福之城,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都能找到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梳理南海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之初首创“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南海模式”,并通过“敲锣打鼓贺富”释放出农村巨大活力,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再次领全国之先展开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村级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强劲动力,探索出一条从农业化迈向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发展的“南海道路”。可以说,能拥有如今殷实富足的生活正是一代又一代南海人敢为天下先、接续奋斗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南海人民创造南海发展模式的“南海之智”,也有南海政府打造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南海之治”。

第二点是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藏富于民。南海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6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工信部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显示,南海区在2020中国百强区排行中位列第14位。这份成绩,充分彰显了南海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与强劲的综合实力。但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相当高的GDP总量,还需要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企业和居民在经济发展中更具“获得感”。而南海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爱护,倾尽心力、无可指摘,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藏富于民,正是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南海在发展中最为显著的特点。

记者:南海区获批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在您看来,这对它的改革发展意味着什么?

关成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在广东视察期间,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南海区建设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南海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县域经济“南海模式”,但也衍生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面临的政策空间非常巨大,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借助这个契机有了实施、探索的可能性。如果南海区能稳扎稳打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海经验”,这对广东省乃至全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


02  打造“南海之质”,“智慧城乡”建设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记者:《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城乡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面实现土地结构优化调整,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您认为,要怎么解读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关成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其中,创新提供不竭动力、协调是内在要求、绿色是必要条件、开放是有效途径、共享是必然选择。从问题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的发展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从社会矛盾变化和新发展理念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区、国民经济管理以及政治生活等社会经济生活全过程的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体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价值感的诸多方面。

《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那么,如何评价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成效,监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进程就成为必须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记者:为更好实现南海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目标,您有什么建议?

关成华:南海区“智慧城乡”建设将带动全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目前,佛山市已经启动“智慧城市”战略,而“智慧城乡”就是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智慧城乡”包括智能、绿色环保,以及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南海区提出加快打造244平方公里的城乡融合发展标杆区域,在土地集约利用、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集聚发展、城乡环境优化等方面强化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对南海区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的整体把握,因地制宜研究提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监测及评价思路,南海区“智慧城乡”建设将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难题的有力途径。


03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设置监测及评估指标体系,为南海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建立可监测、可评价、可量化体系探路

记者:结合南海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特点,您认为要怎样设置监测及评估指标体系?


关成华: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设置监测及评估指标体系,将高质量发展目标具体化、指标化,为南海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建立可监测、可评价、可量化体系探路。

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核心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目标,要求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成本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这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衡量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高效益的投入产出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等。在供给方面,要实现产品与产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关键技术环节自主化程度提升,产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需求方面,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出口转型升级。

第二,社会共享发展是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民生共享发展需要充分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需要增进社会保障,提供更为充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进民生共享发展必须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全面建成覆盖全面、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生态绿色发展是基本要求。按照“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要求,以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大气、水污染问题为核心,生态绿色发展可分为“资源低耗、环境低污染、生态高效益”三方面。

其中,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低污染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

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兼顾全面,突出特色;二是立足现实,注重可操作;三是统筹协调,体现合力;四是简洁实用,注重结果;五是体现创新,符合时代要求。


*本文刊发于《珠江时报》2020年11月27日A02版。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