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专家观点】关成华:把握全球城市创新趋势,提升北京科创中心能级

发布时间:2020-09-27 04: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一、世界排名前列的科技创新中心特点分析

从大的方面来看,世界排名前列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一是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集聚了世界一流的创新主体、知识储备、科研设施和投资机构等,有很好的基础。二是科技创新环境良好,拥有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具备较好的科研环境和营商环境。三是科技创新生态活跃,城市或都市圈内的创新主体们交流频繁,连接紧密,有很好的互动。

以美国城市为例,其保持创新的关键在于:长期能够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创新人。我们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北京借鉴:一是要打造良好的创新条件。美国的科研设施、科研经费投入、产业基础等长期位于世界前列。二是要创造自由的创新氛围。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决定科研具体工作组织及开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要进一步推进去行政化。三是要发挥创新人的集聚效应。知识的创造和扩散需要人才之间的交流、启发和激励。要创造平台促进创新人互动,减少阻碍沟通的体制机制约束。四是要打造开放多元平等的创新文化。建立机制激励外国外地人才来京发展,取消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差别待遇。五是要推动建设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治理模式,相互补位,共同满足创新主体的需求。


二、当前全球创新要素流动的趋势和特点

当前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认为全球创新要素的流动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结构性特征明显:全球范围内创新要素特别是技术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明显受限,在部分领域、部分区域存在结构性流动机会。核心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新材料、集成电路、通讯信息等领域流动性的限制逐渐趋严,部分非核心领域预计相对宽松。部分经济体之间的局部交流应该存在机会。

二是创新要素竞争加剧: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加强了科技发展的力度,全球科技竞争态势不断升温。根据人力资源公司光辉国际(Korn Ferry)的估算,2030年全球将有8500万的高科技人才缺口。世界对于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各国将加大对本国创新要素的培育,减少对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的依赖。

三是创新要素流动成本提高:各国政府对跨境流动采取更严格积极的监管态度,导致人才的跨境交流、知识产权的跨境交易、高科技企业的跨境投资与并购将面临更多更长的监管环节和流程,从而不可避免地增加创新要素的流动成本。


三、北京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北京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中心能力和水平,位列世界前茅,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北京在基础研究领域领先全国,但是和世界其他创新中心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体现在结果上就是重大原创成果不足。诺奖级成果极为罕见,仅有屠呦呦获得了自然科学类的诺奖。建议北京围绕“三城”建设,积极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基础研究不仅要有魄力,还要有定力,要有耐心,坚持对的方向长期不动摇。

二是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产业发展。北京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很少培育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企业,特别是在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硬科技领域。与深圳等国内城市比,从北京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较低,2018年不足40%。同期深圳企业研发经费占比约为94%。建议北京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利用三城一区中关村平台,加强和在京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统筹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争取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北京。立足科技和人才优势,引进国内外顶级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或者企业总部。

三是要吸引国际国内科技人才。北京缺乏国际顶尖科学家。仅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目前有17位诺奖得主,7位菲尔兹奖得主和4位图灵奖得主在学校任职。建议北京依托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全球人才引进力度,带动年轻科技人才发展。改革科研人才激励和奖励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推动学术共同体评价机制。以首都新规划为契机,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打造利于科技人才生活的国际化的宜居之都。


四、借力新经济发展机遇,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建议

当前世界已经迎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近期北京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将着力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开展高水平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先行先试改革。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数字化技术提供产品或服务,是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北京应抢抓数字经济的发展契机,促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以数字经济为载体推动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发展。数字经济是以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根本支撑的经济形态。数字技术的发展最终需要依靠市场提供足够的经济动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空间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突破性技术,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议加强包括5G等信息通信网络、新一代超算中心等数据智能基础设施在内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鼓励数字技术发展。

    二是以数字经济为工具推动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数字经济是基于网络的产品或服务,在发展过程会深刻改变城市主体的习惯和观念。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将出现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城市管理决策能力和水平将大幅提升。电子治理等多元参与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将获得发展空间。建议从医疗、教育、金融及其他服务业领域入手推动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

三是以数字经济为平台培育新场景新模式新产业。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双向渗透将为传统产业提供产业升级机会,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将逐渐涌现并加速成熟。建议支持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数字产业,促进数字和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四是以数字贸易为纽带推动国际技术交流。数字是新的生产元素和贸易产品,在未来世界贸易中有重要地位。建议建设数据交易平台、市场和机制,划定部分数据进行国际贸易,促进跨境数据流动,带动国际数字技术交流。


作者:关成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