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专家观点】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0-08-27 03: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系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和全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路径指引。科技创新中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文章分析了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夯实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强产业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

一、科技创新中心夯实了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创新动力

01  科技创新中心为首都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路径指引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创新集聚效应,增强北京经济内生发展动力。首先,科技创新中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引擎。其次,科技创新中心为经济体系创新升级提供了动力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带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以创新突破和加快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提升产业体系能级,重塑首都经济结构。


02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件下北京已初步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体系

(一)服务经济特征突出,创新型产业成为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引擎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的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成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同时,高精尖结构逐步成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结构特征,双创促进经济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二)科技服务业为创新引领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研发活动的主要载体。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耦合互动,已经形成科技服务链和产业体系,科技服务业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依托科技金融、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等形成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为核心,投融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为有效支撑,形成了创业团队—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的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

(三)工业发展呈现创新驱动特征

       北京工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企业创新活跃度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工业高端创新发展。同时,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蓬勃兴起;工业企业触网上云,制造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智能制造不断涌现。


二、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夯实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01  加强原始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对接国家创新战略,夯实全国原始创新中心地位

       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高端集聚优势,全面深入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优化科研环境条件和体制机制保障,支持在京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提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效果。持续攻克“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在京部署新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等领域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系统布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京布局。持续产生推动学科发展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引领产业变革的原理性突破,加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进一步夯实北京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

探索提升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科研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项目和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引领作用,前瞻部署重大基础前沿研究。面向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在信息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面向高技术产业需求,在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综合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应用,实施脑科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纳米科学等大科学计划,引领前沿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二)面向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加强相关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发挥国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果对北京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围绕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战略需求,提升产业创新水平。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等技术创新计划,围绕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突破技术瓶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数字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实施技术跨越工程,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自主发展关键性核心部件和核心材料,为培育先导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夯实基础。


02  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市场主导的协同创新

(一)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对相关科技项目、创新组织等的参与程度,加强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带动在京形成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创新产业集群。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带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提升研发功能,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将与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关联提升为创新关联,推动产业关联向创新协同转型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二)培育新型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创新

       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北京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重要契机,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领域,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布局能够引领科技前沿制高点、符合科技规律和市场需求趋势的研发组织。以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为龙头和载体,探索面向市场的新型产学研用合作研发机制。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校和院所面向战略需求与应用,通过市场化的组织创新释放创新活力。


三、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01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

(一)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耦合,优化提升创新生态服务网络

       总体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贯通科技创新服务链。面向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和服务优势,促进各科技服务行业专业化、市场化、集聚化、网络化发展,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业体系。依托北京现代服务业集群优势,以科技服务业为主导与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形成创新融合,促进科技金融、科技商务、科技咨询等新兴融合服务业态发展。拓展提升科技服务业体系的辐射带动范围,打造创新型服务业体系,形成服务创新的生态网络。在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的创新链,以科技服务为载体,通过创新组织、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实现各创新链环节,进一步完善具有首都高精尖经济特色的创新服务链和服务网络。

(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的关键环节

       在夯实优势科技服务业的同时,通过科技服务业组织、业态创新,带动完善创新链关键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升北京在全国创新价值链体系中的高端引领地位。加强发展中试服务环节,不断探索中试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中试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创新链条价值增值,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支持、培育独立的中试服务提供商,培育企业中试服务主体,促进其做大做强;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衍生企业承担中试服务功能,实现原创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再开发;在重点领域设立公共的专业化中试服务平台,弥补市场化方式供给不足。创新组织模式,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强配套支持,针对中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具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的创新链环节完善资金链,设立以政策性创新资金为引导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三)加快推进以平台化、集成化、综合化等为特征的科技服务业模式创新,提高科技服务体系能级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设综合性、集成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型产业组织打造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为契机,加快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为行业企业提供高质量创新服务。发挥中关村创业大街、“智造大街”等“一站式”服务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加强平台型服务模式创新,在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领域培育平台型企业,支持其基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构筑开放创新平台,面向全国和行业提供集成科技服务。以综合平台型科技服务模式,培育龙头科技服务企业,带动形成科技服务企业集群。


02  优化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一)优化提升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以中关村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为重要抓手,进一步贯通顺畅技术转移服务链条、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鼓励在京高校院所通过与北京市、企业合作等方式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和转化服务平台,支持高校院所通过衍生创新型企业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以多元化全方位的集成技术转移服务支撑在京国家级高校院所重大成果和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的技术应用和集成转移,带动北京高精尖经济突破性发展。

(二)创新模式,拓展提升创业孵化服务

       发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主线的创业孵化和产业化模式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提升北京科技园区创业孵化服务网络。支持中关村以先进模式整合腾退资源和空间,带动其融入高精尖经济创业孵化和产业化网络。聚焦重点领域,在中关村相关集聚区加强创新创业孵化模式创新和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提升,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孵化生态和产业集群。


四、加强产业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

01  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

(一)促进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以中关村打造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服务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创新创业资金需求,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打造辐射引领全国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培育科技金融产业群和生态圈。将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市场化改革相结合,增强金融业创新发展动能。创新管理制度,在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过程中,实现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

       促进科技服务业高端化、体系化发展。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促进各科技服务专业领域向高端化升级,提高服务能级。围绕北京高精尖领域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科技服务链,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业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有机统一、相互协调融合。促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孵化、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和科普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各科技服务行业面向高层次创新需求,设计提供高端服务产品,提高创新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运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创新,支撑科技服务业创新服务模式,培育新兴业态。

       围绕自主研发核心关键技术的市场价值实现,促进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创新服务环节实现集成创新,技术转移、技术经营与知识产权运营实现融合协同发展。促进信息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以应用带动培育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拓展新兴信息服务领域,提升信息服务业能级。促进龙头软件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以服务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为重要特征的转型升级。促进信息服务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与重构,打造基于“软件+终端+内容”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创新产业链整合模式。以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群为载体,加速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全生态产业群落,带动信息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二)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

促进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服务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探索推进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打造发展新动能。在“互联网+”金融、科技、供应链与物流等创新领域发展分享经济新业态,实现分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引导服务业企业探索以分享经济进行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实现平台化发展、生态化扩张,打造创新生态型企业。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带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创新产业形态和传播表现形式,培育数字出版、新媒体、动漫演艺、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微电影等新型文化业态,带动传统优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02  提升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在疏解一般制造业的同时,提高北京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竞争优势,促进“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升级。

(一)加强市场主导,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行业骨干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市场主导的技术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协同创新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重点领域行业标准化提升和标准制定。

(二)遵循研发设计与智能制造一体化发展趋势与规律,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高研发转化能力

       在信息产业领域,通过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集群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带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融合共生,打造电子信息产业软硬件、前后端、上下游、跨领域的融合创新体系,提升软硬件、前后端、上下游、跨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涵盖操作系统、中间件、整机系统和应用服务的创新生态。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协同推进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新能源产业领域,加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研发、创新服务一体化平台,推进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核心装备的研制、产业化和系统集成应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以龙头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03  促进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发展

       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和国家种业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引领,整合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建设辐射全国的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契机,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腾退空间综合利用相结合,发展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会展等功能融合的农业示范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业态,提高农业生态服务、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


*本文来源于《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第七章《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路径》。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课题组完成,作者邓丽姝。文章发表于《城市发展研究》2019年第2期。文章经整理,欲了解详情,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