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城市“创新人”系列——人本考量与国际借鉴

发布时间:2018-08-27 09: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领衔,历时一年半的“创新人”研究即将推出重磅成果——《城市“创新人”:人本考量与国际借鉴》。自本周起,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将通过官方网站和公众微信号分期为您介绍这一研究的相关成果。


前言

古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说过,“曾经伟大城市现在大多都已衰落,而在我的一生中也见证了很多小城走向辉煌。”1969年,简·雅各布斯在《城市经济》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回应,并认为创新是城市兴衰背后的根本原因。城市同样孕育了创新。《城市的胜利》一书的作者、哈佛大学的爱德华•格莱泽教授认为,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在雅典辩论以降,城市,更准的说,城市人就是创新的发动机。

但是创新到底出自哪些人之手,却一直是一个争论颇多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创新是一部分人行为的结果。创新理论开山大师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源泉,著名经济学家佛罗里达认为城市创意阶层,是技术变革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

我们和其他学者一样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创新不是某些人群的“超能力”,而是人类的本能,人人均可创新。英国哲学家罗素、瑞士心理学家容克、智利经济学家曼菲德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莫基尔都秉持相同观点。据此,我们提出了“创新人”假设,并围绕着“创新人”开展了一些研究。我们将研究的空间载体放在城市,研究的视角放在“人”本身,研究的重点也从过往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的建设。

城市“创新人”研究得益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之前的积累。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创新领域进行探索,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创新理论框架,并开发了诸如“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创新人大数据研究”等研究方法,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总结剖析了国际城市的经验,完成了一系列城市创新的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创新人”:人本考量与国际借鉴》一书是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由三篇构成。第一篇是创新人理论,主要提出了创新人的概念和理论框架。首先我们对人性假设进行了回顾,进而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创新人的问题。这三个视角分别是微观个体决策框架下的创新人、绿色发展框架下的创新人以及历史演化框架下的创新人

第二篇是首都“创新人”大数据研究报告。我们以首都北京为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首都“创新人”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部分人群有三大特征:总量巨大(规模特征),以青年人为主(结构特征),工作地点集中、“职住分离”(空间特征),并提出了四项建议:人才即财富,知识即资本,城市即居民,治理即服务。

第三篇是从人本角度分析了波士顿、纽约、伦敦、斯德哥尔摩、新加坡、首尔、奥克兰和特拉维夫等国际主要创新城市的经验,同时总结提出了对中国城市创新发展和“创新人”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内容上三篇各自独立,第一篇是理论,第二篇是实证,第三篇是借鉴。但逻辑上又相互联系,第一篇是提出理论,第二篇是验证理论,第三篇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创新人”的提出能深化和厘清我们对于创新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创新领域的理论研究发展。

书稿成功付梓,离不开朋友的支持。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峥、袁祥飞、魏杨、邱英杰、刘杨、白英和刘偲扬诸位同事做了很好的基础工作,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中国传媒大学刘新鑫副研究员和北京交通大学任苒老师分别撰写了斯德哥尔摩和奥克兰的城市案例,并授权本书使用。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关成华


注:*本文引自《城市“创新人”:人本考量与国际借鉴》,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如需全文可联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邮箱:cistds@cistds.org.cn。

编辑:王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