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北京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17 09: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工作不仅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构成,对于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北京科技人才发展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一同来关注一下!

北京人才工作现状

(一)人才总量

2016年,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为692.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54.4万人,比上年增长9.2%,呈明显增长态势。

图1  2011-2016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情况

北京市R&D人员约有36.2万人,R&D人员折合当时全量约为24.6万人年,每万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85人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图2  2011-2015年R&D人员总量情况

(二)创新能力角度

就学术、专业、获奖情况和技术水平而言,北京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在国内和国际比较中都不落下风。

图3  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情况

(三)科技人才引进

北京市对于海外人才、基础研究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上都有较为完善的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或项目,聚集了较为可观的人才数量。

图4  北京市科技人才引进

(四)科技人才积聚效应

科技人才平台和基地聚集了大量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成为引领创新创业浪潮的中坚力量。其中各类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大概达到400余家。从创业的角度众创空间280多家。

图5  科技人才集聚效应

(五)科技创新成效

从专利的拥有量、研发经费的投入、技术合同的成交、示范区总收入以及技术成果来讲,北京市创新成效显著。

图6  科技创新成效突出


关于北京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经过对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获得的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区在25至45岁之间,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从国家和北京市的角度看,比较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奖和诺贝尔科学奖的产出,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发展最佳年龄是为45、46岁;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获奖者产出年龄大概在51到55岁之间。通过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分析,国内科研人员出成果的黄金期在45岁左右,错过了重大发现和发明的最佳年龄阶段。

(二)创新人才国际化

硅谷地区有35.5%的外国人加入硅谷的创新行列,每年净增的外国移民超过万人。而中关村外籍从业者占比不足1%,说明我们科研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所欠缺。根据数据统计,硅谷的第一代外来移民占硅谷人口的38%;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近百家美国“独角兽”创业公司中,超半数由移民创办;这些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发岗位约有70%都由移民担任。因此,在创新人才国际化上,海外人才加入北京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的比例过低。

(三)科技人才结构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关键领域的高端人才比较匮乏,高精尖人才储备少。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0.4%,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1%;从国际影响力来看,权威机构评选300多位对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我国入选的科学家不到10位;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我国处于第十八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据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统计,2016年在高被引科学家3265人中,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共175人,仅占5.7%;北京地区共39人,在材料、化学、物理等领域占比全球3%-7%,而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占比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表现较弱;通过对科技人才结构比例分析,北京高端人才匮乏,缺乏科技服务人才。

(四)基础科学领域

从有效发明专利来讲,全国排名前50的高校,清华大学以8002件高居榜首,北京的航空航天大学3635件、北京工业大学2594件也进入排名,但据教育部数据表明,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0%-50%,绝大多数的专利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基础科学领域科技人才数量较大,成果较多,但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多数束之高阁,科技成果转化率及质量不高。

(五)技术应用领域

从2011年至2015年的发展状况来看,按执行部门分类的北京R&D人员中,企业R&D人员占比较2011年降低了1.6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趋势;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R&D人员逐年增加;从北京上市公司企业与全球研发型企业R&D投入强度比较来看,北京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硅谷、深圳等相比有较大差距,2016年,北京PCT专利申请量仅为深圳的1/3;从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来看,北京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不足40%,企业还未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应用领域上,企业研发力量较弱,R&D投入强度偏低,导致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高。




注:*本文根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举办的“首都人才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人事教育处朱晓宇处长的发言整理。

编辑:王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