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孵化器 • 在中国

发布时间:2018-01-11 11: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中国的创业孵化行业,于短短30年间蓬勃发展,在中国的土地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今天,我们将一同梳理中国创业孵化行业发展的点滴,总结中国孵化器的四种形态和其展现出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孵化器的四种形态

关于中国孵化器这30年来的形态或模式,归纳起来,随着时间的继起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大致有四种模式存在。

(一)初级服务

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国孵化器的所谓1.0模式,绝对不是从房地产开始。事实上,这一阶段的孵化器,都是国有的新机构,有编制,但没钱也没房。主要为创业者和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了政策导入、技术转移、市场对接等等基础性的初级的服务。这一阶段的孵化器初代经营者付出了艰难的探索。

(二)以提供物理空间为基础的服务

1992年,国家科委召开创业中心工作会议,达成要“有窝孵化”的共识。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低价的经营空间和共享空间,为创业者降低了成本。同时,提供程控电话、打印、复印等商业服务。这样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很多房地产出身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经营者,其业务模式大致如此。

(三)增值服务

2010年以后,随着新一代创业者需求的提升以及孵化器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民营的市场化创业孵化机构的兴起,一批孵化器开始重视对企业的增值服务。导师制度开始建立,咨询、培训、融资服务开始增加,股权投资业务成为许多孵化器的标配。

 

(四)生态体系建设

孵化器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创业生态体系。它应该聚焦特定产业,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连接创新链的各类主体。它要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提供资金、场地等增值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扶持。它是创业者的利益共生体,双方和谐共生,成人达己。它能在全球化的时代通过国际链接为在孵企业和自身达成利益最大化。

二、孵化器的中国色彩

30年,孵化器这个“舶来品”,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专注于高科技产业

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在引进美国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吸取经验的同时也做出了创新,将孵化器赋予中国特色。

一方面以“创业者”为孵化器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做“创业者之家”。另一方面,直接将之定位为培育高科技产业和科技创业者。由科技管理部门引进、指导、扶持甚至直接操办,专注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二)中心城市引领

中国的孵化器行业,是中心城市开花,然后向其它城市和乡村扩散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于教育、科技、产业资源以及改革开放领先全国的武汉,其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等地逐渐兴起。究其根源,是因为中国人对孵化器这一模式的用法,在有研发资源、高科技产业的中心城市更具优势。

 

(三)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

在中央,一是把孵化器纳入“火炬计划”这样一个独具战略意义的国家计划,二是有火炬中心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规划指导管理孵化器。

在地方,仿照中央政府的安排,各级政府都设置了专门服务于孵化器的组织机构。

(四)针对特定人群的创业孵化

最显著的就是留学人员创业园。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满足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的需求,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了数百家专门服务于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园。这样的魄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五)与高校的紧密联系

由于专注于高科技产业,中国的孵化器天生就与高校联系密切,许多项目的创业者、孵化器的管理者都来自高校,比如当年西安的景俊海先生。近年的“双创”潮中,高校也在孵化器特别是众创空间的发展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六)中国特色的加速器

加速器(Accelerator)最早是美国人在互联网兴起时提出的概念,与孵化器类似,意味着小批量、高强度、快速的孵化。

而在中国,加速器介于孵化器和科技园之间,主要服务于扩张期企业。为孵化器毕业、进入扩张期的企业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经营管理团队办公等方面提供帮助。这个概念被主管部门所接受,继而提出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构成创业孵化链条的理念。

(七)产业孵化

Business Incubator另译作产业孵化,不着眼于个别企业的孵化培育,而是瞄准特定产业,培育出原来没有的产业,或是扶持一个幼稚产业。未来,一大批细分领域的产业孵化器将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八)显著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发展了近三十年的“小众”产业,孵化器在近几年“双创”热潮中展现出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当前中国参与孵化器行业的人和机构,数量颇为可观,创办运营孵化器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也大为改善。


编辑:王楠

注:*本文引自财新网文章《中国孵化器的痛点与未来》,作者颜振军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