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产业园区如何为城市创新品牌注入活力? ——以瑞士巴塞尔生命科学产业园为例

发布时间:2024-06-21 03:00 作者:陈瑾 浏览量:

城市品牌学者凯文·凯勒提出,对城市而言,富有个性和积极意义的城市品牌和产品品牌一样重要,能够让市民和外界更好的产生积极联想并形成独特且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资料图,来源:巴塞尔大区招商创新局Basel Area Business & Innovation

 

城市创新品牌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对于提升城市地位、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城市创新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激烈的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无数优秀的城市已经或正在证明,良好的城市创新品牌能够推动城市经济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吸引外来投资、企业和人才,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有助于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激发市民和企业的创新潜能;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新理念,能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城市对外展示自身特色和实力的窗口,有助于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增强城市在全球的影响力;城市创新品牌通常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推动城市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著名市场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曾指出说,塑造城市品牌,关键在于整合、策划、运用城市各方面资源,从而吸纳更多社会资源,促使城市的良性发展。产业园区是特定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区,是现代城市吸引、集聚人才、资本、产业、技术等资源的关键载体,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空间高效利用、科技创新外溢的重要平台。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推动城市创新品牌建设,都需要产业园区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国际合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产业园区作为创新资源的集中地,聚集大量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成为城市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作为技术进步的推动者,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作为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引入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为国际合作的平台,成为城市与国际市场、资本和技术交流的桥梁,促进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作为政策创新的试验场,成为政府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的试验场。通过产业园区集成功能的发挥和释放,促进了城市创新品牌的建设和形象强化,展示了城市创新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效的提升了城市创新品牌的辨识度。

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领先的生命科学园区——瑞士巴塞尔大区(Basel Area),一起探索生命科学园区为城市创新品牌的塑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新活力的答案。

巴塞尔大区资料图,来源:Life Sciences Cluster Basel

 

巴塞尔大区位于瑞士西北部,是一个享誉全球的生命科学和创新领域的重要基地。该区域以巴塞尔为核心,拥有超过700家生命科学相关企业,以及超过3万名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聚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数字健康与数字科技等领域,是瑞士重要的生命科学基地及化工医药工业中心,也是全球生命科学和精密制造的中心之一。

近年来,巴塞尔大区通过培育创新生态体系、汇聚和塑造专业人才、深化国际合作、精心塑造园区形象、以及提升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积极巩固品牌基石、激发品牌活力、构建品牌网络、营造品牌环境、塑造品牌形象,成功地推动了其城市创新品牌的建设,成为全球生命科学产业的领军者。

一、巩固品牌基石——培育与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巴塞尔大区创新生态体系的培育是城市创新品牌建设的基石。

一是学术机构的引领。巴塞尔大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巴塞尔大学(瑞士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巴塞尔大学的Biozentrum、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系以及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研究所都坐落于此,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了先进的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确保了创新思维和专业人才的持续涌现。

巴塞尔大学主楼,来源:University of Basel

二是企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该地区聚集了包括诺华(Novartis)、罗氏(Roche)等在内的多家世界知名制药公司,这些企业的集聚不仅促进了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也提升了巴塞尔在全球生命科学产业中的竞争力。

诺华展馆,来源:诺华公司,S.Thuering

罗氏塔,来源:Mark Niedermann

 

三是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等机构,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鼓励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通过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创新。瑞士政府通过Base Launch等战略计划,为生命科学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Base Launch2017年启动时,就获得了瑞士政府高达1亿瑞士法郎的资金承诺。

来源:毕马威2020

 

四是风险投资的催化作用。2019年瑞士生物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4亿瑞士法郎,巴塞尔大区成熟的风险投资环境为新兴企业和研发项目注入了活力,加速了创新成果向商业应用的转化。

 

五是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桥梁。技术和创新委员会(CTI)在巴塞尔大区成功转化了多项科研成果,例如,CTI支持的项目在2019年为瑞士经济贡献了超过10亿瑞士法郎的增加值,这一数据体现了CTI在科研成果商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激发品牌活力——集聚专业多元的人才资源

巴塞尔大区专业多元的人才资源是城市创新品牌的活力源泉。

资料来源:瑞士巴塞尔大区BaselArea

 

首先是全球人才吸引战略。巴塞尔大区的国际化氛围吸引了超过3万名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人才网络。

其次是教育与专业培训。与顶尖学术机构的紧密合作,为生命科学产业量身定制了教育和培训项目,确保了人才的专业性和创新潜力。

再次是人才激励与留存机制。通过提供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职业发展路径和优质的生活条件,巴塞尔大区成功地吸引了并留住了高端人才。

最后是跨学科交流与合作。鼓励来自不同学科的人才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激发了跨学科的创新火花,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构建品牌网络——深化开放性合作

巴塞尔大区的开放性与国际合作是城市创新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拓展国际合作网络,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展览和项目合作,巴塞尔大区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提升了其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多边合作,与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为巴塞尔大区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市场机遇,巩固了其在全球生命科学产业的领导地位,例如,巴塞尔大区积极参与欧盟的研究框架计划,20142020年间,瑞士企业和大学在欧盟的第7研究框架计划内获得了1.724亿瑞士法郎的资助,这一数据体现了巴塞尔大区在多边合作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成果。

巴塞尔大区是瑞士第一大基因治疗研究国际合作中心,来源:Gene therapy papers from 2013 to 2023 by CIEB University of Basel

 

同时吸引国际企业的投资,巴塞尔大区成功吸引了多家国际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全世界前三大制药公司中有两家都将其全球总部设在巴塞尔——罗氏制药(Novartis)和诺华制药(Roche),许多其它国际公司也在这里设立核心业务部门,美国雅培(Abbott)、拜耳(BayerBio-Rad)。这不仅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也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

资料图,来源:瑞士巴塞尔大区BaselArea

 

四、 营造品牌环境——持续提升生态与生活质量

巴塞尔大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是其城市创新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图,来源:瑞士巴塞尔大区BaselArea

包括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视,巴塞尔大区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的人才和企业。

对于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追求,通过博物馆、剧院和节日等文化活动和设施,巴塞尔大区提升了其文化吸引力,增强了城市创新品牌的软实力。

对于生活质量的保障,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和交通服务,巴塞尔大区确保了居民和工作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

 

五、 塑造品牌形象——注重形象传播与市场拓展

巴塞尔大区在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方面的策略如下。

资料图,来源:瑞士巴塞尔大区BaselArea

清晰的品牌定位,巴塞尔大区明确了自己作为全球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的形象,凸显了其在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数字健康等领域的先锋地位。

有效的市场推广,通过参与国际大会、发布白皮书和展示成功案例等手段,巴塞尔大区提升了其在全球的知名度,例如,每年在此举办的巴塞尔生命科学周吸引了全球数千名专业人士参与,这不仅提升了巴塞尔的国际知名度,也加强了其作为生命科学中心的地位。

媒体关系的积极构建,与国际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传播巴塞尔大区的创新故事和成就。

公共关系的精心维护,通过与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塑造了巴塞尔大区开放、合作和创新的品牌形象。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中,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巴塞尔生命科学产业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合作是实现共赢的关键途径。我们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开放合作为桥梁,以人才集聚为支撑,以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保障,以品牌形象为引领,不断探索和实践,汇聚一批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园区品牌,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品牌总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欲转载文章,请您联络cistds@cistds.org.cn,申请转载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创之路不易,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