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两会圆桌】构建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1-03-12 01: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2021311日,2021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聚焦两会中科技创新相关议题,从国家战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和科技人才等角度进行交流和分享。

 

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

颜振军,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提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科技部分的位置,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我的记忆里,多年以前,科技是放在“教科文卫体”板块里面,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的,是花钱的部分。后来,直到现在,科技是放在产业或经济的部分里。比如这次,报告是在讲到“十四五”经济发展的部分来提科技创新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这样的变化,体现了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功利性的重视,希望利用科技的力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让科技造福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但同时我们得清楚,科学技术不单单有这点功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创造了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传播,也是重要的事情。

对于基础研究,除了亟需强力增加投入之外,政府管理也迫切需要调整。对致力于基础研究的人员和机构,财政应当予以长周期、稳定、高强度的持续支持,同时拉长考核评价的期限,比如不低于5年,甚至更长时间。报告讲得好: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应对全球科技竞争,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更有担当

刘杨,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总监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在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2020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名的行列,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存在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反全球化逆流已成为科技发展和全球科技合作的最大阻力,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也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上海、粤港澳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率先走出新路子,探索有效路径,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重塑科技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全力支撑我国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张亮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研究部主任 

2017年、2019年、2020年后,数字经济又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成为今年两会热点话题。十三五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就如何建设数字中国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作出全方位的战略部署。

在国内,“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国际上,倡议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探索建立多边、透明、包容的数字领域国际贸易规则,RCEP也体现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关注。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下,数字化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如果将数字经济分为信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经济智能化三个发展阶段,那我国当前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数字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渗透不均衡”的特点。

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基本的数字基础设施看,截至2020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0.4%,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就中国的市场容量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取向来看,讨论未来的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能否排名世界第一意义不大。如果不考虑东西部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与国外相比,数字经济的广度在总体上已经初步具有比较优势,但数字化技术的渗透度还远远不够,要推动数字化创新向纵深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还需在人力资本积累、数字治理能力、政策体系设计等多个方面破旧立新。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的加与减

袁祥飞,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心主任 

“十三五”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5年。期间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回头看每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有三加三减

三加:

基础研究得到重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2018年报告首次提出、2019年和2020年报告持续强调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民生科技成为亮点。2018年首次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重点针对雾霾治理和癌症攻关。2019年和2020年提出民生科技的理念。

科研体制不断蜕化。“十三五”期间,改革创新举措不断。2019年提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2020年提出重点项目攻关实行揭榜挂帅

 

三减:

管理体系不断简化。从2016年开始简化科研管理体系,为科研人员松绑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常规内容,要求革除有碍创新的陈规旧章和繁文缛节。

企业负担不断减轻。放宽服改革是“十三五”期间一以贯之的重点工作,不断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创新成本不断降低。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以及创业担保贷款等多种资本通道,畅通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试点个人破产制度,降低创新创业难度和风险。

 

解决高端人才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

白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 

2021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科技创新离不开被定位为第一资源的人才驱动。然而,目前人才匮乏与人才流失并存等问题凸显,如何破解人才怪圈是我国突破技术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满足科技创新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必须从两方面着手:

从培养本土人才角度,需要全面思考我国的教育改革。为什么在我国青少年当中“当科学家”失去了吸引力,希望未来从事科学技术相关行业的学生比例不及美国的一半(16.8%38%),也不及OECD国家24.5%的均值?如何解决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从引进人才角度,应该深刻反思为什么很多留学欧美的顶尖学者不愿意回国,近年来前所未有的教育移民、投资移民之风,使得科技、文化、金融等领域的精英大量流失,以及国内专业人才的严重浪费等问题。

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尽快培育本土科学家,阻挡科技人才和资金外流,如何才能吸引上百万出国深造的学者回国壮大创新队伍,如何从全球范围吸引更多人才来华?

解决上述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教育改革固然重要,但是要彻底改变现状,必须由中国的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塑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得到鼓励和成长,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的软环境。

编辑:陈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