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动态>正文

【南方日报】如何将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大湾区创新支点?

发布时间:2017-05-19 04: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5月17日下午,“广东硅谷”创新发展论坛暨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发展研讨会在惠州举行。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省科技厅的专家学者,以及碧桂园、软通动力、华兴资本、创新工场等企业代表共聚一堂,进行了多个主题演讲和两场圆桌对话。

  能否在潼湖建一所大学?

  据了解,潼湖生态智慧区陆续启动创新与总部经济区首期道路、智慧大道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53.36亿元。到目前为止,智慧区引进了包括碧桂园创新小镇在内的20多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约2900亿元。

  可见,潼湖生态智慧区动作频频。那么,在创新小镇的打造过程中,哪个环节才是最关键的?多位专家学者对此展开探讨。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认为,创新小镇首先要建成生态环保和谐宜居的社区。规划时可以产业优先,但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要按照生态环保和谐宜居的要求建设好。

  关成华认为,潼湖缺人才。什么是对人才有根植性和帮助?那就是建大学。他当场提议,碧桂园能否在这里建一所科技大学或者科技学院,申请一些特殊政策,跟小镇共同成长。如果没有大学,没有科研机构和根植性的机构,潼湖的科技创新小镇的建设会非常艰难。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刘宁则表示,该集团给潼湖科技小镇的定位就是为凤筑巢、陪伴成长。“我们现在正在集聚1000名各个学科的博士加入,已经构建了一支庞大的科技产业的合作联盟队伍。”

  需突破技术成果转化体制

  在圆桌对话环节,嘉宾围绕一套可行的制度如何介入科技创新和科技小镇的建设展开讨论。

  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长马彦民接过话茬,科技体制改革了30多年,仍然存在很多制度障碍。如何发挥人的作用推进创新,并高效地实现成果转化是关键。他认为,潼湖智慧区后发优势非常明显,处在深莞惠创新经济带上。在大湾区的建设当中,在跟港澳的合作中也会发挥创新资源在这里成果转化的平台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认为,中国的大学和研究院的论文专利非常多,但大部分没有转换成生产力。国家强调产学研一体化,也制定了很多制度,仍然和产业结合得不够。马彦民指出,现在做技术转移效果不佳主要是体制上的事情,很多做技术转移的机构都附着在某一个政府、大学、研究院所。他们有事业单位,有自己的级别,由国家发工资,因而显得不够专业。

  马彦民希望潼湖的科技创新小镇能够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品质有所突破,因为这个是国家现在最薄弱的环节。“这个小镇如果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体制上有所突破,这就是你们最大的功劳。”

  建设科技小镇不能心急

  有嘉宾结合国外经验认为,国内一些项目建设太过于讲究时效,时间周期压缩得很短,希望立竿见影,这样急于求成不妥。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介绍,他直接负责科技小镇的操盘,该集团做事情很快,但只是在做建筑很快,并不意味着建一个城镇的周期会那么短那么快。他表示,从该集团的角度来说,一开始就是抱着长期投资和发展的心态。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房天下控股副总裁黄瑜表示,目前建的这个潼湖科技小镇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更关心的是它能够区别于其他原有的房地产小镇的地方在哪里。她认为,打造产业生态是科技小镇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是在科技小镇建大学,还是引进1000名博士,都应该围绕当前或未来要发展的产业来引进,并且形成独特的产业研究院。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于悦

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05/18/content_7639364.htm

注:关成华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