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而人才是核心。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17首都“创新人”大数据研究报告》(简称《报告》),运用大数据工具和方法对首都创新人群规模、结构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们将‘创新人’界定为,一群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同时具备创新意愿和热情的人。”该《报告》主持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说,历时半年完成的报告显示,320万的“创新人”为北京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池”,但也面临老龄化、创新成本高等巨大挑战。
首都“创新人”数量远超硅谷
《报告》显示,首都“创新人”具有三大特征。从规模特征看,总量巨大,远超硅谷。其规模为320多万,占北京常住人口的14.8%,平均每7个北京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创新人”,总数超过硅谷所在地——旧金山、圣荷西和奥克兰三大城市的总人口之和。数量庞大的“创新人”为北京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池”。
从结构特征看,性别差距不明显,青年为主。首都“创新人”男女性别结构为57.7%∶42.3%,男性略占优势,女性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年轻“创新人”中,女性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说明首都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主要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下占比77.7%。
从空间特征看,工作地集中,“职住分离”。首都“创新人”工作地在城市中心,包括海淀、朝阳、东城、西城、丰台,集聚效应显著。居住地相对分散,东城、西城等城区工作属性明显强于居住属性,昌平、通州等城区居住属性明显强于工作属性。“职住分离”,需要跨区通勤的人数为83万人,超过总数的1/4。
面临老龄化、创新成本高等挑战
当前,首都“创新人”创新发展面临三重挑战。首先是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创新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增长要求很高,但北京常住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22.61%,大幅落后于波士顿、旧金山这两个创新中心城市的46.6%、55.5%。
其次,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潜在威胁。未来5年内,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为11%,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北京未来“创新人”需求仍然旺盛,但北京对“创新人”的吸纳在减缓,这既有其他城市吸引力增强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北京近年来控制城市规模、疏解首都功能主动行为的结果。此外,制度约束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首都“创新人”中外地户籍的比例占56.4%。但近年来取得户籍的首都“创新人”比例呈现下滑趋势,“户籍鸿沟”已影响北京对外来“创新人”的吸引力。
第三是创新成本较高。从通勤时间看,首都“创新人”单程平均通勤时间46.7分钟,14.3%的首都“创新人”单程通勤约80分钟。不包括环境、社会等损失在内,仅以经济损失核算交通成本,每年通勤时间造成潜在经济损失约1300亿元,超过2014年全国一半左右的地级市和西藏自治区一年的GDP总量。
考量创新人需求,改善城市创新环境
面对现状和发展问题,《报告》提出人才即财富、知识即资本、城市即居民和治理即服务的4项建议。
“人才即财富,应重新界定创新人才,明确首都创新优势和潜力,以人才中心建设促进创新中心建设。”关成华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从国际经验看,创新要成功,需构建多样性的创新团队,需不同类型、层次、文化背景的人才。北京要有‘大人才’视野,高度重视和合理评估自身人才优势。”
知识即资本是指加强教育、培训、健康多元投入,提升城市人力资本质量。“创新人力资本存量不可能是由一次性投资而形成的,必须不断投资,不断对创新人进行再教育和培训,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构筑学习型社会。”关成华说。
城市即居民是指动态考量创新人群需求,以需求促供给,改善城市创新环境。北京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期,“应看到城市规模扩张特别是创新人群体规模增大,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应通过创新引导增加供给”。关成华说,如在工作地提供数量较多、生活配套良好、租金优惠的人才公寓,解决“职住分离”问题。上海在外滩等中心区域建设了上千套金融人才公寓,珠海配套的人才公寓前3年租金仅为市场平均价的20%等。
治理即服务是指以人为本,提升治理能力,突破制度约束,通过“好的治理”实现“好的发展”。北京应将疏解功能与完善治理结合起来,在当下与未来之间做出公平合理的权衡取舍,消弭“户籍鸿沟”,推进“福利均等”,建设包容性社会等。
编辑:杨爽
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kjrbsjb.com/kjrb/html/2017-02/10/content_36177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