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动态>正文

【北京日报】“数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首都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和新亮点

发布时间:2015-02-26 12:00 作者:北京日报 浏览量:



图1 2005-2013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得分
图2
图2 创新环境各二级指标得分
图3
图3 创新绩效各二级指标得分
图4
图4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图5
图5 每亿元R&D经费PCT专利数
图6
图6 北京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13年)
图1
图1 2005-2013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得分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简称“首科指数”)是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首科院”)基于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监测和评价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2012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首次发布,此后每年定期发布。“首科指数”是对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评估的一个指数,旨在“看过去、话当前、谋未来”,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维度的历史和当期数据,全面翔实地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水平和趋势,并有助于从中分析问题,总结规律,谋划和指导未来科技创新发展。“首科指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较高评价,新闻媒体更称是“为首都科技创新画像”,是反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的“晴雨表”,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据介绍,“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4”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考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价报告,建立了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国际通用的标杆分析法,基于2005年至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测算,并得出相关研究成果。
  “首科指数”中所采用的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的权威数据库,包括: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联合发布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北京统计年鉴》,《专利统计年报》和其他省市统计局发布的地方统计年鉴等。
  “首科指数2014”研究内容有三个特色:
  一是 “大数据”。力求用首都科技创新的大量数据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风向标”。首科指数涉及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首都科技创新的各个层面,数据翔实、准确。特别是通过2005年到2013年连续的数据跟踪、监测和分析,揭示了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水平和规律。
  二是 “新数据”。力求用最新最权威的数据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成效”。2014年适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当年12月国家公布了相关经济普查数据。“首科指数2014”及时全面吸纳了相关权威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了首都科技创新的新亮点、新成效。
  三是“解数据”。力求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更加全面地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总面貌”。除了数据之外,2014版“首科指数”增强了专栏的时效性,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等层面,结合数据进一步反映了首都科技创新的各方面进展。
  2月13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北京举行媒体通气会,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4”。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首都科技创新已经具备了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基础、优势和条件,北京正在日益成为创新环境最优、创新活力最足、创新成果最多、辐射带动最强的科技创新高地。
  2014年2月,国家领导人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是对北京提出的新要求。这既是北京责任所在,也是内在发展要求。
  在此新形势下,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坚持“相对稳定持续和客观科学原则”,指数总体框架及其一级、二级指标保持不变,仅针对部分三级指标与时俱进地做了调整和完善,增加效率指标,减少规模指标,力求更好地反映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用数据更翔实地反映了首都科技创新所面临的“两大时代背景”、表现的“两个新趋势”、呈现的“三个新亮点”。
  根据2014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及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后结果表明,从2005年到2013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得分从2005年的基准分60分,增长到2013年的87.96分,年均增长3.50分(如图1和表1所示),科技创新发展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
  两大时代背景
  1.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对比北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2012年,北京已率先进入了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种种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在首都经济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和突出,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发达国家同类水平。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北京最具备脱颖而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实力和基础,北京创新人才的梯次储备完善,重大科技技术成果大量涌现,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完全可以率先引领新常态、促进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遇。
  从国际看,在技术成果总量方面,2013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已占全球总量的32.1%,超过美国和日本,总量接近于美日两国总和,我国无疑已是创新大国;但是创新层次还比较低,发明专利不足六分之一。在技术层次方面,我国科技实力和水平迈入“领跑”、“并跑”和“跟跑”并存阶段。北京作为最有实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领跑”的领域,要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在重要领域抢占制高点;对于“并跑”的领域,要找到超越的突破点,加速形成领先优势;对于“跟跑”的领域,要实施非对称战略,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今后,北京需要在打破体制机制瓶颈上下功夫,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从区域发展看,协同创新还存在一些障碍。今后要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协同创新支撑,推动建设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链条,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全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进信息共享、标准统一和市场一体化。加强科技人才联合培养,搭建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
  两个“新趋势”
  1. 北京正在成为创新环境最优、创新活力最足、创新成果最多、辐射带动最强的科技创新高地。
  创新环境最优: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广覆盖、全主体、多层次、分阶段”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从2005年至2013年政策环境指标得分实现了大幅增长,从基准60分增长到126.14分,年均增长8.27分(如图2所示)。
  创新活力最足:截至2013年底,北京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300家,占全国的20%;拥有科技型企业近24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0%。法人金融机构当年新增22家,累计达652家,位居全国首位。“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356家,其中北京地区企业挂牌248家,占全部挂牌企业总数的69.7%。拥有科技孵化机构130家,总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500家,入驻企业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涌现出一批创新型孵化器和孵化服务新兴业态。
  创新成果最多:2005年至2013年,科技成果指标得分由基准分60上升到121.15分,年均增长达到7.64分。该指标得分也是创新绩效中惟一突破100分的二级指标(如图3所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0.4件(如图4所示),每亿元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数2.52件,位居全国首位(如图5所示)。北京地区共有75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5%,显示出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大资源优势和创新实力。
  辐射带动最强: 2005年以来,辐射引领指标得分呈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该指标得分达到80.10分,8年间年均增长2.51分。技术交易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4%;其中流向其他省区市和出口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成交总额的比重为79.6%。全球500强企业在京总部数量48家。我国212家活跃智库中,在京70家,数量位列各省市第一,占全国33%以上。
  2.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协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四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为一体。从2010年开始,四个一级指标得分差距有减小的趋势,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的动态变化趋于均衡,表现出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与创新服务协同发力促进创新绩效,创新驱动的整体格局更加完善。
  三个“新亮点”
  “四个增长”
  1.创新资源增长最快。2009年,创新资源进入高速增长期,2009年至2013年,得分由64.18分跃升至87.45分,年均增长接近6分。
  2.创新环境增长最稳健。2005年至2013年,创新环境始终保持稳健增长态势,除2011年外,每年保持平均4至5分的增长速度。
  3.政策环境增长分数最高。在所有的评测指标中政策环境指标得分最高,2013年得分126.14分,这得益于北京市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首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4.创新服务增长最有潜力。创新服务在四个一级指标中得分虽然相对较低,说明提升空间也最大。特别是具体到二级指标,科技条件改善势头最为强劲,得分增长最快,2013年得分高达96.43分。
  “五个领先”
  1.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测算结果显示,2013年北京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国首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得分达到83.12%。
  2.科技创新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据北京科技创新贡献率研究课题组测算结果显示,北京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13年达到60.11%,位居全国首位(如表2所示)。
  3.知识创造能力全国保持领先。2013年北京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国内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量比重33%,位居全国首位。
  4.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0.83:22.32:76.85,服务业比重全国最高(如图6所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端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60%左右。
  5.高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各项指标全国领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收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六个翻番”
  与2008年相比,2013年北京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实现了“六个翻番”。
  1.全市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520.9亿元,是2008年的1.6倍,接近翻番。
  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200.7亿元,是2008年的1.9倍,接近翻番。
  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3万亿元,是2008年的2.9倍,超过翻番。
  4.专利申请量为12.3万件,是2008年的2.8倍,超过翻番。
  5.专利授权量为6.3万件,是2008年的3.5倍,超过翻番。
  6.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851.2亿元,是2008年的2.8倍,超过翻番,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背景介绍: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首科院”)是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起,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秘书长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建的首都特色新型智库,是首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科院旨在围绕“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搭建“小核心、大网络”的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平台,探索服务和利用首都科技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促进首都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大事记
  2009年9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市政府推动高新技术在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情况报告”时,建议市政府研究建立由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首都科技创新协调机构。
  2010年9月,首科院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2011年8月10日,首科院正式揭牌成立
    2012年9月13日,首科院在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期间,首次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简称“首科指数”),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四个维度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画像”。同年,出版《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2)》(简称“首科报告”)。此后,每年在北京市科技工作大会期间发布首科指数和首科报告,已成为惯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首科院即是北京市落实中央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编辑:杨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