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艺术·科技·未来”论坛暨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艺术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京举办。本次论坛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协办。来自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李可染画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全联冶金商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科学与艺术融合、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艺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郭翠萍主持。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艺术科学研究中心顾问李晓西教授发来书面致辞。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发表论坛开幕致辞。他表示,科技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推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发展研究,既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的主动担当,也是首科院作为新型智库对未来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和前瞻性探索。
李可染画院副院长郭永琰代表艺术科学研究中心顾问李庚院长致辞,提出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理解世界过程中具有十分的重要作用,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艺术科学研究中心将在推动科技兴国的战略实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
艺术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主席余润德教授从历史维度系统梳理了技术变革与全球化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方式的深远影响,强调算力思维为艺术创作注入新动能,指出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创作边界,更重构了艺术感知、传播与价值体系,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艺术科学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教授聚焦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深入剖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新时代的辩证关系,提出技术效率优化与艺术主体性维护的核心命题,引发对技术时代如何守护艺术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
艺术科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刘双舟教授着重强调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紧迫性,指出科技已从艺术创作工具演变为生态级基础设施,这种“技术自我创作”的新现象要求学界与业界建立更开放的学科对话机制。
艺术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彦平研究员则从城市品牌建设角度,阐释艺术与科技融合产生的积极效应,认为二者作为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能够有效激活投资吸引力与宜居性,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战略性跃升。
随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艺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郭翠萍一起,为部分中心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艺术科学研究中心汇聚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旨在探索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前沿理论、技术路径和产业应用,打造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未来,中心将依托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智库平台,采用“小核心、大网络”的组织形式,积极整合首都科技与文化资源,为构建艺术科学话语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北京国际科技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交流研讨环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宋晓梧、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北京市发改委产业发展处副处长李成、全联冶金商会副秘书长任静波、北京化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俊良、北京师范大学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涛等特邀嘉宾,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金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书记杨树聪、新华书画院副院长马建国等艺术科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代表围绕艺术与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应用及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艺术创作实践、社会服务与文化发展等多个议题展开交流。
编辑: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