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利用科技进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的绿色增长。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生产力,提升绿色竞争力。
城市绿色竞争力作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其概念源自于城市竞争力。这一概念涵盖了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资源与环境效率、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等。这些子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和复杂的交互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于城市绿色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2022-2023)》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领衔研究,是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的最新学术成果。
在城市竞争力和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下,经过专家研讨及课题组论证,本报告最终确定了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逻辑性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非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指标的简单堆砌,而是在已有扎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绿色竞争力构成的各个方面,整体全面、逻辑严谨地总结城市绿色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同一层级的各个指标可以独立反映上一层级指标的不同方面,各个指标相互支撑,共同反映上一层级的指标特征。
2.代表性
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形成是相关要素系统运行的集成结果,因此,构成城市绿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必须采用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指标。既要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又要避免指标过于单一对于测评结果和测评价值的削弱。同时,指标的代表性也意味着相应数据的可得性,这些对于研究目的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可比性
课题组在设计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时,力求所选指标具有明显的可度量性,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指标,以求在较长时期内和更广区域内更好地分析城市绿色竞争力形成的特点,为今后开展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动态监测和对比提供扎实的系统支撑。
4.导向性
课题组在进行指标选取时,同时注重指标蕴含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绿色发展潜力,指标体系设计紧密结合城市绿色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实际,选取的指标具有导向性。这既有助于发现城市绿色竞争力形成过程中存在的短板,通过评价引导城市绿色发展,又可以通过具备前瞻性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励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培养和形成,为城市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报告》基于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理论,结合绿色增长的理论内涵,并借鉴OECD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世界经济论坛”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课题组分别从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资源与环境效率、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四个方面全面设计并最终形成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
在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课题组测算了2020年中国287个城市的“绿色竞争力指数”。
《报告》还围绕“提升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构建大中小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城市绿色发展,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注重公众参与对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打造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以双碳目标作为绿色城镇化重要抓手,打造城市空间协调模式”等主题,开展了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实证与专题研究。
编辑:陈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