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中后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与增量优化并重的新阶段。传统"产—人—城"模式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人为核心的"人—产—城"的发展逻辑成为主流。在此背景下,把握青年这一关键变量,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激发青年参与城市发展的动力、能力和活力,提升城市的集聚力、竞争力与影响力,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截至2024年初,我国已经有超过200个地市、500个县域明确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目标,17个省、190个市、1109个县政府更是在工作报告中,将青年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面向未来,如何更好地理解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核心要义,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做好青年发展型城市“增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三重内涵
(一)以城市为基:存量更新的创新引擎
青年群体年富力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能够迅速形成需求市场,有力带动城市创新创业。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将青年工作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通过优化青年政策与城市更新联动,既能解决青年住房、就业等现实需求,又能激活老旧社区、闲置空间的价值转化,不仅为青年发展开辟更多机会和可能,更为城市存量更新注入全新动力。
(二)以青年为本:全龄友好的生态构建
青年发展型城市需跳出单一群体视角,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作为14 - 35岁年龄段的群体,青年大概率会经历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过程。因此,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关注青年的同时,也要更多考虑青年群体的家庭因素,同步推进儿童友好型和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三)以发展为核:可持续的支持体系
城市既是青年成长的载体,也是青年发展的推动者。对城市而言,支持青年发展就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建设。当代青年成长于互联网社会兴起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更加包容开放,对个人发展和城市定居的认知也更为理性和全面。所以,青年发展型城市要重视青年面临的现实压力和权益诉求,更要面向青年长期全面发展需要,打造青年优先发展的城市生态。
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民生服务:精准度不足加剧青年焦虑
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完善,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青年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但不可忽视的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精准性仍有待提高,青年未能享受到与优先发展相匹配的优质服务,部分领域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住房方面,青年“买不起房”“租不到好房”的问题十分严峻。在托育养老方面,城市托育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青年家庭“带娃难”“养老难”的问题依旧存在。在就业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与青年就业预期差距较大。
(二)空间布局:功能割裂降低生活品质
工作生活区布局分散,青年职住分离现象严重。城市中心区集中了大量优质资源,但居住成本较高,导致青年群体多选择在城市外围居住,通勤成本和生活压力随之增加。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与青年就业空间、轨道交通设施结合不够紧密,使得青年居住空间远离工作地点。
公共设施分布不均衡,青年难以享受便捷服务。部分城市的老城区和偏远区域缺乏青年活动中心、健身场馆、托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导致青年获取公共服务的成本较高,挤压青年社交与自我提升空间。
存量建筑更新改造缓慢,青年活动空间有限。部分城市对老小区、老厂房、传统商业街区等存量资源的功能转换和再利用不足,场景改造存在照搬照抄的情况,未能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对青年的吸引力。
(三)生态培育:短视思维制约发展潜能
创新创业支持重"输血"轻"造血",青年创新缺乏平台资源。目前针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服务精准度不够,青年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的平台资源支持较少,且日常工作负担较重,大量挤压了青年创新创业的时间和精力。
城市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有限。目前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整体路径不够清晰,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先锋作用。
城市全民学习氛围不够浓厚,青年学习提升机会相对有限。当前部分城市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任务目标不明确,只注重对青年的“使用”,而忽视了“培育”,导致青年开展自主学习缺乏场地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建议
(一)服务升级:构建全周期保障网络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青年住房问题。构建完善的“配租 + 配售”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公租房“兜底”、保障性租赁住房“过渡”、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安居”的格局,有针对性地满足青年在过渡住房、短期租房和落户购房等不同阶段的需求,实现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有序衔接。推广青年驿站等青年居住服务。通过降低首付比例、贷款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措施,切实减轻青年住房压力。
健全托育养老服务体系,减轻青年家庭负担。支持托育机构针对不同家庭和婴幼儿的需求,提供全日制、半日制、临时托管等多样化托幼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全力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构建从实习实践到就业创业的全周期政策服务体系,推动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完善见习信息发布机制,帮助青年加强岗位实践锻炼。发挥高能级企业、平台、项目的聚能作用,扩充就业岗位承载力。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健全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二)空间再造:打造青年友好新场景
营造青年多维生活场景,提升城市活力和“青”和力。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融入青年元素。将中心城区的更新与新区建设联动起来,优化产业和居住空间配置,建设青年友好型小区、社区、街区、园区。打造青年之家、青年会客厅、青少年宫等青年聚集地,举办青年联谊交友活动,拓展青年个性社交圈层。
优化公共设施配置,丰富青年日常生活。利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屋顶空间、废弃厂房等“金角银边”,建设“口袋公园”“健身公园”等,在社区、街道、城中村等地布局嵌入式运动设施,面向青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组织举办马拉松、演唱会、音乐节等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发挥流量优势,打造综合性体验活动。
做好存量建筑盘活利用,打造新潮适青的消费场景和业态。利用下沉式广场、中庭花园、顶层露台等公共空间,发展体验经济,引导城市商业满足青年个性化消费需求。在历史文化街区等地推动数字经济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建设“青春市集”等消费场所,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符合青年特点的消费场景。
(三)生态重塑:激活青年成长动能
构建青年创新创业体系,激发青年创新活力。例如,结合创新营建青年城区、青年园区等,将老旧厂房改造为低成本创客空间,为青年主理人提供发展场景,满足青年对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追求。完善城市创业孵化矩,形成“平台 + 基金 + 赛事”的闭环培育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使更多青年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技术盆景”发展为“产业风景”。
拓展青年社会参与渠道,丰富青年民主生活。在城市更新和规划过程中,将青年座谈、征求青年意见作为必要环节,推动青年参与城市更新。建立青年城市观察员制度,赋予其对公共服务项目的"一票否决权",试点青年主导的社区微更新。引导青年广泛参与网格化管理,培育一批青年意见领袖,通过“青年联系青年,青年影响青年”的方式。
建设学习型城市,推动青年终身学习。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推动青年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助力青年实现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加强“青年夜校”建设,根据青年学习需求设置新潮实用的课程内容,如文化传承类、陶冶情操类、技能学习类等。完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覆盖体系,建设“城市书房”“青年自习室”,并全天候免费向青年开放,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充电需求”。
来源说明:本文作者赵峥、金生学,原文刊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25年第2期,有删减。
编辑: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