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家观点>正文

【专家观点】关成华、高海洋、刘 杨:巩固创新跨越新优势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4-02-20 02:00 作者:关成华、高海洋、刘杨 浏览量:

编者按

近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研究主管高海洋与院长助理刘杨,在《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11-12期发表理论文章《巩固创新跨越新优势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有其内在规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及经验符合后发国家科技创新演进的基本逻辑和特征。文章首先依据后发国家科技创新演进的规律,分析了不同阶段采取的“模仿型”“赶超型”“领先型”创新策略;然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实践的历程及成效进行总结,以便鉴往知来;最后,提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综合研判国际形势、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先后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等重要论述。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举旗定向,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成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确立了到2 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023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总结科技创新演进的内在规律,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立足当前国内外形势与现有格局, 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建议,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后发国家科技创新演进的主要阶段及内在规律

科技创新战略需要确定其自身的发展模式,这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纲领, 决定了区域创新的方向、目标和路径。与一般战略不同,科技创新战略具有多层性和组合性,从单一维度来看,后发国家科技创新演进往往会采取三种创新策略的不同组合以实现创新战略目标,即模仿型”“ 赶超型领先型创新策略;从阶段划分来看,可以分别简称为跟跑阶段”“ 并跑阶段领跑阶段。三个阶段和三种创新策略并非绝对对应关系,而是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呈现不同特征和规律。

 

01 跟跑阶段:以“模仿型”创新策略为主,积极补短板,重在“人有我有”

跟跑阶段,后发国家因自身技术、资源、知识等匮乏, 以模仿型创新为主,对市场上现有产品、技术进行引进、模仿和学习,以期实现人有我有”“人有我用的目的。

一般而言,一项新技术、新产品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技术或产品投放市场后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使技术模仿成为可能。跟跑阶段,后发国家主要是引进先发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应用,并探索和孕育“二次创新”,但创新能力偏弱,以应用为主。此种方式容易使本国对他国的产品和技术形成习惯性依赖。

为了避免陷入长期的产品和技术依赖,后发国家会根据自身技术、资源、知识等的储备情况逐步往“ 赶超创新策略转移,强化二次创新能力,以期通过二次创新逐步实现产品的国产化、技术的自主化和产业链分工的升级。一方面,沿着产品价值链的微笑曲线攀爬,将附加值低的环节放弃或外包,逐步转向附加值高的环节;另一方面, 沿着产业链往上游延伸,愈发重视研发阶段的创新成果产出。

 

02 并跑阶段:以“赶超型”创新策略为主,开拓新蓝海,重在“人有我优”

并跑阶段,后发国家已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资源、知识储备,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经过前期积累,在特定领域或赛道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以期实现从“人有我有”到“人有我优”的过渡。

该阶段的发展策略逐步由“ 模仿型创新过渡到赶超型创新,侧重于二次创新能力的强化和提升,即在引入他国技术后,经过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一步开发创造出更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技术。并跑阶段,后发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愈发增强,后发国家与追赶目标国的创新差距越来越小,导致技术引进的空间越来越小。此时,后发国家对外可能面临先发国家的竞争甚至技术上的局部压制,很容易陷入价值链上的低端锁定

从历史实践经验来看,只有部分国家完成了创新赶超。一方面,后发国家在原有的技术赛道上依靠强大的“二次创新”能力获得新的技术突破,实现“后来居上”,侧重于“ 渐变型创新范式;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基于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直接识别、采纳该时点最新、最成熟的技术,站在较高的技术起点进行快速创新,获取尚未被先发国家占领的市场,最终实现创新赶超。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后发国家的蛙跳模式,侧重于突变型创新范式。

 

03 领跑阶段:以“领先型”创新策略为主,勇闯无人区,重在“人无我有”

领跑阶段,后发国家已经有了体系化的技术优势、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人才队伍优势,在特定领域相比于发达国家已经拥有比较优势,以期通过进一步努力实现从“人有我优”到“人无我有”的过渡。该阶段的发展策略逐步由“ 赶超型创新过渡到领先型创新,侧重于原始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强化,即逐步进入无人区,无技术可模仿、无经验可参照,完全在人类现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一旦实现突破,就拥有了强大的比较优势和领先优势。

领跑阶段,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充分彰显,因为在部分领域或赛道的突出表现和创新成就对发达国家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发达国家为保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通常会对后发国家的科技创新进行不同形式的围追堵截。此种情况下,后发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需要时刻应对各种发难。从历史实践经验来看,突破“中等技术陷阱”约束是跻身世界头部科技强国之列的必经之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既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又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过程较为漫长,但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4 5 年,科技创新实践与演变历程呈现了模仿型创新”“ 赶超型创新自主型创新等创新策略特征,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更多时候兼顾了多种策略,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领域呈现不同特征。

 

01 逐步嵌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嵌入世界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策略以模仿型、赶超型为主,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开放合作大门打开, 科技创新事业迎来历史发展契机。19 7 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通过了《1978— 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中国开放合作的大门逐步打开, 不断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工业。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科技创新重点逐步由原来的国防科技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

二是外资进入,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注入新鲜血液。1986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正式发布,明确规定了吸收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鼓励外资入境。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为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9 0 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提出为了换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地开放部分国内市场1995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 9 6 年,《技术创新工程纲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 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相继出台。

三是明确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科技创新事业迈上新台阶。2 0 0 6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 年)》首次提出自主创新一词,并确定了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6 字指导方针,鼓励创新主体开展二次创新,并提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定量目标。同时,完善了相关领域的法律政策体系,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良性发展夯实环境基础。

 

02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部分科研成果逐步展现领先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赶超型”及“领先型”创新策略在局部得以彰显成效,一些前沿技术进入到并跑、领跑阶段,部分科研成果初步具有全球领先优势,且取得重大历史成效。

一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总结了中国在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2 016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确立了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建设目标。

二是科技创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天眼FAST”落成、C919 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墨子号成功发射、中国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顺利运行、天舟一号华云飞船顺利交会对接、0 01A 型国产航空母舰顺利下水、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首台泵后摆火箭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等,每一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每一项重大装备的成功运行,无不彰显着我国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已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是5G等先进技术引领全球,中国在细分赛道自主创新初步具备领先优势地位。从2013年,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支持成立IMT-20 205 G)推进组, 到2018年,3GPP 5G NR标准SA方案在3GPP8 0 TS G RAN全会正式完成并发布,标志着首个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5G标准正式出炉,中国在5G 等细分赛道初步具备自主创新领先优势地位。

 

0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

一是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长,为科技创新再攀高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 0 2 2 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 & D)经费支出30870亿元,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55%,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1 9 5 1 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万个,与2 018年相比, 增幅分别为57.0%17.0%74 . 5%16 . 6%,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本要素保障。

二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截至2 0 2 2 年末,中国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33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25家,备案众创空间24 41家,与2018年相比,增幅分别为6.4%44.7%45.4%25.3%,系列创新载体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创新成效不断实现新跨越。2022年,中国专利授权量为432 . 3万件,PCT专利申请受理量7. 4万件,签订技术合同7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7791亿元,相比2018年, 增幅分别为76.7%34.5%86.9%170.1%,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区域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更密切,创新成效不断实现新跨越。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保持创新跨越良好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发展格局下,需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抓手,保持创新跨越良好势头,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01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进一步构筑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范式

中国在科研人才队伍锻造及创新生态系统塑造方面与发达国家依然有较大位势差,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直面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构筑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范式。

一是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打破各种壁垒,促使人才、资金、技术、知识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能够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实现无障碍、低成本的自由流动与配置,以期发挥最大效能。

二是在国际治理合作中寻找细分赛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在部分新兴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一定领先优势,应以此为抓手,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到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中去,贡献中国方案,提升国际话语权,助力新兴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裂变。

三是探寻国际科技人文合作新路径。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新形势下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既要做好与全球科技强国的友好互动交流, 又要与关键国家及其他后发国家做好合作交流,搭建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扩大共识范围,在共同应对挑战方面把合作推深走实。

 

02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深化改革为引擎破局“中等技术陷阱”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锻造科技创新内核能力,以深化改革为引擎破局“ 中等技术陷阱,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

一是要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活力。深化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改革,明晰产权制度, 为科技成果转化扫清制度阻碍;注重平衡不同主体间的收益,充分照顾科研人员利益, 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同时,通过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助力企业摆脱对模仿型创新模式的路径依赖。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提升创新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完善相应的技术移民政策,引进优秀国际科技人才,为人才体系建设开辟新源泉。以区域创新高地为依托, 汇聚和吸引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人才。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金融市场改革,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导民间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汇聚,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协同配合,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

 

03 抓住全球科技革命新机遇,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中国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保持战略自信和定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动科技与经济双向融合发展,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一是把“ 四个面向作为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以四个面向为行动指南,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坚持需求导向,努力实现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的双轮驱动创新发展格局。

二是开放创新过程中要妥善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做好科技创新引导与服务工作, 为市场构建公平的创新制度和环境,明确产业发展的优先级,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久久为功,能够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地交由市场解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联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按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依托完整的工业体系、总量丰富的科技人才队伍、相对成熟的金融生态等基础优势,持续完善一体化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协同互动与高效配置,联动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您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