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1月19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在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理论文章《以人为本,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关院长指出,地方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职能,实现制度设计从“利于人员管理”到“利于人才创新”的根本性转变,同时积极创新治理方式,灵活及时动态地满足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吸引力。
近日,权威部门发布2020年全国创新型城市排名,与前一年相比,青岛上升两位,成功进入前十行列;济南也由前一年的第17位上升至第14位,发展势头良好。
城市是创新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是顺应和发挥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抓手。“十三五”以来,我国发布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地也纷纷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目前已出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热潮,大部分大中城市都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山东省内,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和济宁市都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区域,推出众多有力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间竞争激烈,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尤以深圳进步最为显著。不过,研究结果显示,289个样本城市中,有18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低于均值,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仍处在初期阶段,创新型城市建设仍任重道远。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技术轻制度,部分城市存在将创新直接理解为科技创新、将创新型城市简单理解为科技创新城市的倾向,对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认识不够,片面重视技术引进和产业投资,产生“南橘北枳”的结果。
二是重建设轻治理。建设工作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效,抓推进落实相对明晰。而治理工作需要长期着力,纷繁复杂。一些城市在科技产业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十分迅速,但后续软服务则提升较慢,较少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
三是重引进轻合作。很多城市高度重视企业和人才的引进,高端人才引进热火朝天,经常引发城市间的抢人大战,出现了不管自身条件盲目抢院士、诺贝尔奖得主等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对于如何促进和国内外城市间合作,建立新的有效合作机制,则很少专门研究和投入。
人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背后是人的问题。只有在合适的大环境里,创新人才才能涌现、集聚、充满活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孕育吸引创新人才,通过创新人才实现个人价值来实现城市的总体价值。
加强制度创新,激发内外人才活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需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硬环境建设,更要重视强化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制度创新,着力改善创新服务能力,改善城市创新环境。政府要转变观点,改变职能,制度设计的目的要实现从“利于人员管理”到“利于人才创新”转变;要弯下身子,捋起袖子,改革制约人才发挥创新活力的条条框框;政府内部也要大胆改革,激发内部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制度持续创新提供动力。
创新治理体系,动态满足人才需求
社会不断动态发展,创新人才的需求日趋复杂、多样、动态,单纯依靠传统的政府力量压力巨大,客观上要求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决策和执行。应依托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率先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加快推动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建立广泛吸纳各类群体协同治理的机制框架和技术平台,灵活及时动态地满足人才需求。
加大开放创新,扩大人才连结网络
开放创新包括对外开放合作促进创新和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两个维度。我国科技资源高度集中,北京等超大城市汇集了大部分顶级科技人才。青岛和济南近年来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与北京等城市的对接,探讨新型合作模式,扩大合作范围,构建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合作,寻求建设创新共同体,最大限度利用超大城市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推动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
*本文刊载于2021年1月19日《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版。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您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