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正式公布。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首善之区的美好蓝图,正徐徐打开。首都功能核心区迎来历史性新起点,首都北京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日报社北京记者站特邀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对控规进行解读,特此分享。
知微见著,小中见大,善于从细节把握和建设总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首都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类似,城市发展具备规模后,也需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重点在于提升城市品质。细微处最能体现城市品质,离百姓生活最近,最接地气,最能让城市居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微创新是改造更新提升城市的重要手段。此次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出台,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城市微创新的理念。
一、
人的幸福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与人生活最相关的政府机构是街道甚至社区。提高街道的服务能力、治理能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关键。街道在此次规划版本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几乎所有的理念、政策、措施都从街道甚至社区的角度出发,并最终落实在街道甚至社区。规划中提到要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下沉、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治理机制。北京市在之前工作中形成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经验,也被纳入到此次规划中来。
二、微空间占主导
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建成区为主,要在城市空间上做文章,更大力量应放在微空间改造上。从绿化来看,北京有很多优美的大中型公园,但是居民往往只能在周末享受其中自然的美好。真正天天见到的生活工作区的小绿化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此次规划明确城市中要建设完善街道生态系统。鼓励将散布于核心区的消极空间、小微空间改造为开放、多元的积极空间。鼓励开辟更多社区公园以及小尺度游园。增加小微绿地规模。整合利用城市零散闲地、边角碎地、街道胡同转角空间与建筑退线空间见缝插绿。甚至支持居民认养绿地与院落内自主绿化,鼓励绿化景观形式创新。另外,规划中也特别强调要综合利用公共空间甚至包括公共车站等,叠加多种功能,使其承载城市发展需要。
三、微科技大智慧
超大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离不开科技。科技渗透程度越高,越细微,对城市运营的贡献越大,效果越好。国内外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雄心壮志,但是往往止步于“大全粗浅”的层面,没法突破精细应用的临界点,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规划中抓住了智慧停车、智慧水表等几个应用场景,同时也是北京生活的一些痛点问题,提出要推进智慧街道和智慧停车系统。这些看似微小的场景,恰恰可以激发大潜力。
四、微治理大力量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但是社会治理受制于参与机制僵化、参与方式单一、参与主体意愿等多方面的约束,推进难度较大。规划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小院议事厅等机制,用好街巷长、小巷管家等力量,整合网格员、协管员队伍,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作用。这些看似微小的措施,如果能够利用得当,整合有效,就能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理,真正成为首都治理的大力量。
作者:关成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