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理解创新与“创新人”

发布时间:2018-09-03 11: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历时一年半,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领衔的“创新人”研究成果《城市“创新人”:人本考量与国际借鉴》将重磅推出。上周起,小编开始通过“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公众微信号分期为您介绍这一研究的相关成果,今天分享的内容是理解创新与“创新人”。




从“人性假设”回顾到“创新人”假设


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总结了四种经典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领域对人性假设的现实需求逐渐显现,诸如道德人、管理人、政治人、比较利益人、生态人、文化人、知识人、敏感人、幸福人等其它人性假设被国内外学者提出,并在相应学科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近些年来,创新成为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经济学家经过几十年努力,将创新纳入到宏观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但是在微观层面仍然没有足够大的变动。例如乔治·吉尔德(2013)认为经济学以物理学为目标和方法论进行建构,“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具有创新思维”。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创新人”假设,并由此构建了一套理论,包括基于微观决策框架的创新人理论、基于历史演化框架的创新人理论、基于绿色增长框架的创新人理论,希望能够深化对创新过程中人的认识,引发更多对创新人的研究。

创新人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在创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是经济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在创新这一领域的具体化。在保有经济人假设的核心要素前提下,我们使用经济学的概念(效用、成本、预期、供给、需求、均衡等)和理论方法(局部均衡、最优化决策、乃至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方法等)来构建创新人理论。


创新的概念


我们认为:创新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有益探索。该概念有四个关键词:

第一,“人类”。这是创新的主体,当然也是创新的受益者。创新是人类共同的权利与义务,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不例外。

第二,“未知领域”。这是创新的客体或对象,也是创新的空间。在全球化时代,竞争的舞台是全世界。创新者要尽量利用已有的信息,减少自己的未知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的实际意义。

第三,“有益”。这是对创新性质的规定,即必须产生好的结果。创新目的是为了生活更加幸福,世界更加光明。离开人类文明大道,标新立异、为所欲为,只能带来灾难与损失,不能算创新。

第四,“探索”。标示了创新的途径与方式,既包括过程,也包括结果。探索意味着结果不可预见,但这是唯一有效途径,要突破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没有人能够预见未来,并进行有效指导。

在人类历史上,创新曾主要是正常经济活动的副产品,伴随偶尔烟花般的伟大发明。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技术水平,而且改变了发明、创新发生的机制和扩散速度。之后创新不再是偶尔闪现的火花,而是由系统的R&D活动带来的可持续现象。工业革命标志着斯密式——经济扩展依靠商业——旧机制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熊彼得式——经济增长依靠创新——新机制的诞生(Mokyr,2010)。此后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问题。在微观经济领域,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更聚焦于企业技术创新,着重考察影响企业创新因素,包括R&D投入、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等。

关于创新的研究从关心技术、资本等“硬要素”,逐渐扩展到制度、人力资本等“软要素”。人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中,创新人假设有三点核心要素:创新是人的本能、创新人是理性人、创新环境是创新人行为决策的约束条件。




首都“创新人”大数据实证研究


城市是创新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创新人才的栖息地。人人都是创新人,人人都有创新意愿。

以中国北京市为例,我们将研究目标定位到“创新人”中的一部分群体: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合组织的科技人力资源概念,同时结合国内主要移动通信服务商的大数据和北京实际,我们把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同时在科教文卫,生产制造和物流,信息、计算机和软件服务,金融业等四个北京主要现代服务业工作的人才界定为大数据研究的对象,同时通过“在北京移动网络中的时间一年以上”这一条件来剔除流动性较强的人才。

通过应用大数据、数理统计、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分析四种方法,其中大数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移动大数据,截取数据时间为2016年10月份。研究有如下几点发现:


首都“创新人”的三大特征


一是总量巨大,远超硅谷。其规模为320多万,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4.8%,平均每7个北京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创新人才,总数超过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三大城市(旧金山、圣荷西和奥克兰)的总人口之和。

二是性别差距不明显,以青年为主。首都创新人才的性别结构为57.7%:42.3%,男性略占优势,女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年龄结构看,主要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下占比77.7%。

三是工作集中,“职住分离”。首都创新人才的工作地在城市中心区域(海淀、朝阳、东城、西城、丰台)集聚效应显著。居住地则相对分散,东城、西城等城区工作属性明显强于居住属性,昌平、通州等城区居住属性明显强于工作属性。


首都“创新人”面临的三重挑战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潜在威胁。未来5年内,首都的创新人才中60岁以上占比将上升为11% ,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面临供给压力。创新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增长要求很高,北京与旧金山和波士顿存在明显差距。北京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

二是创新成本较高。若不包括环境、社会等损失在内,仅以经济损失核算,且以交通成本为例,该人群每年因通勤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约为1300亿元,超过2014年全国一半左右的地级市一年的GDP。

三是制度约束较强。制度约束是影响首都创新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外地户籍人才是首都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比为56.4%。但是,近年来取得北京户籍的创新人才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户籍鸿沟”已经影响了北京对外来创新人才的吸引。


四项建议


一是人才即财富:重新界定创新人才,明确首都创新优势和潜力,以人才中心建设促进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知识即资本:加强教育、培训、健康多元投入,提升城市人力资本质量。

三是城市即居民:动态考量创新人群需求,以需求促供给,改善城市创新环境。

四是治理即服务:以人为本,提升治理能力,突破制度约束,通过“好的治理”实现“好的发展”。


注:*本文引自《城市“创新人”:人本考量与国际借鉴》,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如需全文可联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邮箱:cistds@cistds.org.cn。

编辑:张橦、王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