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成果>专题研究>正文

【专题研究】如何建设现代科学城?—以怀柔科学城为例

发布时间:2020-08-13 11:00 作者: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浏览量:

       在创新驱动发展、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学城的布局和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影响科学城建设与发展的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分析体系,并对9个国际一流科学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文献对比分析,在实地调研怀柔科学城建设的基础上,对怀柔科学城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

       不同类型的科学城在发展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影响因素不同,但都存在创新要素的不断集聚、制度文化的逐步优化及基础环境的不断完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研究从人才、实验室及科研组织等创新要素集聚、制度文化优化以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角度提出了11条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十九大提出我国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纵观全球,每个世界科技强国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科学城,比如美国有硅谷、日本有筑波科学城、英国有剑桥科技园、法国有格勒诺布尔科学中心等。

       北京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战略定位,其重要任务就是打造世界级的“三城一区”,其中,怀柔科学城重点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群,创新运行机制,搭建大型科技服务平台。

       本文分析了怀柔科学城建设的影响因素,并遴选若干国际科学城进行文献对比分析,旨在推动怀柔科学城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城与影响因素的概念界定

       目前针对科学城的界定并不明确,从功能上看,目前国际一流的科学城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为主的科学城,比如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北卡三角研究园、韩国大德研究园、英国伦敦科技城;另一类是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并配备大科学装置的科学城。如英国哈维尔科学与创新园、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国格勒诺布尔科学中心等。

       从主导模式上看,科学城的发展有不同的主导模式,主要包括大学主导的科学园区模式以及政府主导的两类发展模式。比如剑桥科学园是典型的大学主导模式,主要体现在大学独特优势的发挥,剑桥科学园以剑桥大学为中心发展起来,筑波科学城则是政府主导模式的典范,政府设立规划、设立管理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并采取立法及出台政策方式加大规划落实等。

       本文认为,科学城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聚集较多创新主体和各类创新要素,围绕基础研究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原始创新活动,并持续打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及创新环境,持续产出国际水平的高质量成果,形成原始创新的承载地。

       本文按照科学城的不同功能和不同主导机构为主要依据选择了若干国际一流科学城来分析其影响因素,这些科学城发展历史都未超过一百年,都拥有诺奖等顶尖科学成果,且隶属历史上曾经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国家,未来发展趋势较好。

 

二、怀柔科学城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91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提到三城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要着力推进三大科技城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推动央地科技资源融合创新发展。其中,怀柔科学城将重点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群,创新运行机制,搭建大型科技服务平台。

       20176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怀柔科学城考察时指出,怀柔科学城要建设的是一个科学城,不是科技园。的关键是配套服务功能,并提出了建设百年科学城的目标。百年科学城建设和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发展目标的提出,不仅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部署,也是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中核心任务之一。

       研究对影响因素进行不同维度的归类分析,同时围绕北京怀柔科学城要建设百年科学城的目标,构建本研究的分析思路框架。从组织生态视角看,科学城的建设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分别是创新要素层、制度文化层、基础环境层。

 01 创新要素层

       聚焦了科学方向,建立学科交叉平台。怀柔科学城在大科学设施搞基础研究方面目前重点聚焦了五大科学方向: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和智能科学,正准备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也正在围绕这五个方向建立一批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开展高水平研究。

       五个大科学装置都已开工建设,与之匹配的14家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也正在建设中。为支持大科学装置在怀柔科学城加快落地,北京市投入巨资专门布局支持这些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在科学城落地,此外还有10多个重大科教基础设施也在陆续建设过程中。

       有一定的顶尖人才储备,但国际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依然缺乏。怀柔科学城内各类人才聚集,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来自空间科学领域的吴季院士、纳米领域的王中林院士及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等多人,但围绕五个学科方向的国际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依然缺乏,有必要采取多元化方式、实施国际通行的人才机制进行培养和引进。

       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创新网络有必要构建,还缺少国际合作伙伴。怀柔科学城尚在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创新网络,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是怀柔科学城内为数不多的核心大学,仍缺乏国家实验室的布局,还需要聚集一批产学研机构、非盈利组织、协会社会团体等,联合开展创新学术活动,并与国际科学城开展长期合作。

       各类资金较多,但愿投、敢投基础研究的资金较少。目前市财政设立了北京科技创新引导基金300亿,部分拟投基础研究,但在放大社会资本跟投方面还有待市场去检验;从全国看,北京风险投资发展最迅速,但目前国内风投与硅谷最大的不同在于很少投前端和基础研究,科学城长期发展需要耐心资本的积极涌入。

 

02 制度文化层

       有较为明确的战略定位,但应有适当空间留白。目前科学城建设规划正在制定中,拟于近期发布,规划中已经适当留白一些空间,比例在10%-20%,以应对未来科技创新高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已出台系列支持科学城发展的创新政策,但缺乏针对性的立法条例。政策制定周期相对较短,不同年度可以灵活调整。但长期看,科技立法对于怀柔科学城建设百年科学城的影响深远。目前北京科技领域条例不多,有技术市场管理条例、中关村示范区条例等,正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立法论证,但缺乏对“科创中心以及三城一区”的相关条例。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各机构管理机制尚需完善,各机构的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目前怀柔科学城的管理机构有十余个,尚缺乏高效协同。怀柔科学城地跨怀柔和密云两个城区,要充分协调好两城区的资源和利益,促进科学城形成有机发展的整体;国家、中科院、北京市、怀柔区和密云区等不同层级政府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下一步怀柔科学城的管理机构应如何更好体现各方需求,需要深入研究;最后怀柔科学城、怀柔园、怀柔区的管理机构也要协调好,才能确保怀柔科学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文化氛围还有待加强,创新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于创新也有一定共识,创新文化在国际化发展中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碰撞和迭代,因此创新文化氛围还需大力营造。

 

03 基础环境层

       地理环境优越。怀柔科学城地处怀柔雁栖湖旁边,空气清新、风景秀丽适宜做科研。未来将构建大尺度的城市绿色空间,完善全域游憩体系,让市民更方便亲近山水。未来,怀柔新城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达100%,市级和区级绿道有120公里等。

       交通整体便利。怀柔区距离北京市区约1小时路程,交通便利,距离机场近,但未来还需进一步提高交通网线的密度,增加便利性。怀柔科学城正在构建轨道交通体系和对外干线公路等,其中正在建设的高铁京沈客专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在怀柔科学城设有怀柔南站、密云东站,将方便怀柔科学城同三城一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未来虚拟与现实高度拟合,百年科学城的建设应该更有前瞻性,因此基于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智慧城市建设应相对完善,尤其是具有丰富文化、娱乐、生态、健康、环保特点的设施及环境建设更具必要性。

 


三、研究建议

01 在创新要素层面,应多元化吸引创新要素集聚,群策群力建设科学城

       科学城应大力汇聚一批具有顶尖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强化高端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着力形成人才领先发展的格局。一是着重引进4种类型的领军人才和原始创新团队,即全球顶级实验技术科学家、全球顶级战略性科学家、双聘终身岗位科学家、全球顶级行业科学家及其团队;二是以大科学装置为主线,依托中科院优势创新单元,协同全国创新资源,建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三是为科学家量身定做工作岗位,提供长周期稳定支持,给予其充分自主权,可考虑试点基础研究经费包干制。

       尽快将怀柔科学城纳入到第二批国际人才社区试点中。建议试行如下政策:网络远端安全管理政策、针对关键科技领域个人所得税15%-25%的优惠政策、允许外籍科学家担任新型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或参与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提升对外籍科学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引进高质量国际学校统筹协调外籍科学家子女入学就读、加强外籍科学家住房保障提供,优化怀柔科学城国际软环境,打造类海外生活环境。

       加快国家实验室的整体布局。有效整合科学城内大科学设施和科教资源,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管理运行体系。在运行管理上,明确国家实验室的国有国营或国有民营的运行模式;明确现有科研院所或高校与国家实验室之间的人员隶属关系;建立资源共享制度,向国内外同行开放;形成人才开放流动机制,人才聘用国际化;创建国家实验室评估评价机制,探索不同的评价激励方式等,更大程度上释放科研人员的科研探索自主权,进行更大范围的追求科学兴趣、探索未知的研发创新等。

       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和引领创新的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快国科大整体搬迁至怀柔科学城;二是加大与国科大、北大、清华、北航等国内知名高校及国际一流高校的合作力度,通过共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方式,以国家重大项目合作为依托,联合相关研究领域的上下游企业,及时进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发挥中科院等院所战略性平台作用,构建面向产业前沿突破的创新生态。一是支持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放灵活的科研组织体系,实现分散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促进参与者之间的开放式聚合与深度对接,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有效科研管理运行体系;二是支持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承担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的主要战略任务;三是科研院所要以高水平研发设施和权责清晰的合作规则,探索重大技术突破的组织模式创新。

 

02 在制度文化层面,发挥好立法、政策和管理机制的作用

       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和加大院市合作力度。一是充分利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平台等多种渠道,加强与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深入对接沟通,形成常态化、多频次的沟通机制;二是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营方面,应坚持“主力出征,地方支前”,充分发挥科学院的主力军作用,北京市要积极做好各方面配合工作;在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方面,北京市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优化院市合作机制,加强中国科学院北京专项办和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的协同联动,全面对接中科院优质资源,促进全方位深度合作。

       研究制定怀柔科学城创新发展支持政策,形成政策特区。建议对怀柔科学城的管理体制、开发建设、投融资、人才服务、住房保障、财政支持、产业发展、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经费使用、土地利用、密云区和怀柔区的跨区合作及税收和收益分配等重大问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提出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为建成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提供政策保障。

 

03 在基础环境层面,全力打造怀柔科学城的创新发展环境

       为国际高端人才引进营造良好国际化环境。怀柔城市建设要与国际接轨,从满足国际人才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其营造“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融得进”的国际化宜居环境。一是增加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首先在道路、门牌及交通等的公共设施增加英文标识;二是消除语言障碍,提高公共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为海外高端人才生活出行等提供方便。

       营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一是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实现与北京主城区便捷、快速的高频通行,快速积聚高端科研人才,建议将相应地铁线外延至怀柔科学城;二是积极推动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在怀柔科学城布局,不断提升怀柔科学城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提升怀柔区初高中的师资力量,相关重点中学可面向全市招收部分高水平的住宿生;三是建立科技人才长期居住、短期交流居住等分类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本文来源于《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第十一章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由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课题组成员包括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海芸等。文章经整理,欲了解详情,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  

 

编辑:陈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作者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欲转载文章,请联络cistds@cistds.org.cn。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请自觉遵守我们的转载要求,尊重作者及原创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发现有未经允许或不合要求的转载,我们将立即举报,并要求您删除文章。原创之路不易,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