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一直致力于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2018年,北京市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并以此为目标统领产业转型,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发展“高精尖”产业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规划先行,更需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其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具有“高精尖”属性的企业。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在数年的谋划与实干中,摸索出一套覆盖“环境面-产业线-精准点”的产业服务体系,在“高精尖”产业的培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高风险、创新驱动是“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规律
“高精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具有技术密集、综合效益领先的特点。该类产业在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会产生企业无法独自承担的极高风险。因此,政府需要对于从事“高精尖”产业的公司进行扶持,以弥补私人风险与公共收益的之间的差距引发的“市场失灵”,并确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脱离“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路径锁定陷阱。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逻辑为创新驱动,即机构或个人通过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创新是推动“高精尖”产业成长并走向成熟的主要动力源。该动力源一旦稳定,会在市场引力作用下,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向“高精尖”产业集中,刺激“高精尖”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产业的独立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园区作为“高精尖”产业的聚集区,在区域产业培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园区需要研究“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培育模式。“高精尖”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园区进行干预以弥合市场失灵的必要性,这意味着政府在市场中需要扮演比“守夜人”更为积极的角色。“高精尖”产业创新驱动的本质则向产业园区提出了具体目标:即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二、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点—线—面”“高精尖”产业服务体系
北京市门头沟区位于京西山区,是北京著名的生态大氧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薄弱。门头沟区于2012年建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门头沟园,成立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作为门头沟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部门,管委会在“高精尖”产业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覆盖市场环境面、特定产业线与尖端企业点的“点—线—面”服务体系,在优化总体营商环境的同时,也进行了针对性的产业扶持与企业服务。
(一)优化营商环境“面”,打造创业乐土
经验表明,“高精尖”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在于创新,而优良的营商环境则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中关村门头沟园管委会通过立政策、建渠道等方式,吸引人才、资本、技术与文化要素集聚,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人才是高精尖企业的关键核心要素。认真分析并满足人才的合理需求,是推动人才聚集的重要手段。中关村门头沟园为园区职工和高端领军人才提供从创业启动资金、融资补贴、住房优惠、荣誉、奖励及专项政策,到进京指标、子女入学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园区搭建新首钢人才社区、博士后工作站、海创园等功能型人才平台,为吸引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并推动外籍人才绿卡,APEC商务卡等办理,提供企业人才工作的便利通道。
金融资本是“高精尖”产业培育的重要燃料。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与资本的集聚程度决定了区域“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后劲。中关村门头沟园区通过财政补贴、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以及鼓励上市等多种手段,推进金融与科技、产业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引导促进各类金融要素资源集聚。
技术是“高精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关村门头沟园积极利用政策抓手,在产学研用各端同时发力,鼓励企业开展科研活动。管委会通过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固定资产补贴、运营补贴和销售补贴、搭建知识产权检索平台,设立12330知识产权工作站,开展知识产权奖励等和推广示范应用等多种方式支持对企业从研发到市场的全环节进行精准支持。
良好的创新文化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中关村门头沟园区通过搭平台、推政策的手段,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管委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利用存量楼宇高标准搭建产业特色鲜明的孵化器,成为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管委会组织策划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创新创业门头沟的品牌,在门头沟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打造“创新创业门头沟”文化名片。
(二)聚焦重要产业“线”,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高精尖”产业类别众多,地方政府无法、也无须雨露均沾,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因地制宜。中关村门头沟园通过规划、落实、服务,将产业培育聚焦在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着力在京西形成特色鲜明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规划先行,确立重点产业。科学的规划是产业培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可以有效抵御园区因追热点而产生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问题。门头沟园积极开展园区产业规划的研究工作,梳理园区产业发展与北京城市整体发展、长安街整合发展、京西地区联动发展、门头沟区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于2015年明确了以互联网、智能制造、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为一主三辅的主导产业,在2018年进一步将主导产业聚焦在智能装备、人工智能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打造京西特色产业集群。
巧抓落实,做好产业组织。在确定特色主导产业后,园区管委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通过感情招商、中介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吸引企业入驻,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吸引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园区积极出台土地新政,通过土地出让、存量厂房改造等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近年来,园区围绕“一主三辅”产业规划吸引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类、医药健康以及以节能环保企业在园区聚集并实体运营发展,成为门头沟区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的重要支撑。
聚集重点,开展产业服务。产业服务是科技园区管理者培育产业的主要工作抓手,是产业培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中关村门头沟园管委会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开展产业服务工作,通过梳理产业名录、组建产业联盟、实施产业政策、对接产业资源等,推动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三)紧抓核心企业“点”,提供菜单式服务
“高精尖”产业在发展初期,往往是由部分“高精尖”企业带动进行。而对“高精尖”企业进行精准认定、监测与服务,是地方政府构建高端产业培育机制的一次大胆尝试。
1、精准认定重点企业
识别具有“高精尖”属性的企业,是开展企业服务的首要任务。中关村门头沟园积极研究市级“高精尖”产业政策和高精尖企业认定标准,运用定性定量结合方法,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合作编制“高精尖”企业评价体系,打造了门头沟区高精尖企业名录入库筛选机制,并进行了首批高精尖企业认定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门头沟区高精尖企业服务库,为重点企业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精准监测企业发展
为更好的监测经济运行和创新发展,园区管委会围绕园区、产业与企业三个主体,定期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通过指标数据分析了解园区经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开展指标预测等工作。
为做好科技企业的精准化服务,园区管委会加大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分析监测,建立了“年分析、季报告、月监测”的监测预警机制,重点围绕区域、产业、企业三个主体开展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其经济产出、创新产出、人才、资金、技术、生态等多项指标表现。根据企业的相关数据表现判定企业需求,让精准服务走在企业诉求之前。
管委会也将园区企业类比为科技园区的产品,提出了“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的企业分类服务方法”,针对不同企业精准施策、精准服务,在产业服务的供给端提质增效。
3、搭建精准服务体系
依据“高精尖”企业名录,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管委会通过统筹设立多层次的精准服务体系、建立严格细致的台帐纪录和注销机制、“一企一策”服务机制,构建了企业层面的精准服务体系。
园区建立三个层次的企业精准服务联系机制。第一个层面是区领导联系机制,即联系园区重点贡献前100企业以及高精尖企业;第二个层面是区内委办局联系机制,重点联系前300企业,由各个委办局根据职能范围,联系关联度大的企业;第三个层面是管委会联系机制,对重点纳税前750家企业进行联系,既开展产业服务,又保障新增项目落地。
管委会也对统筹的精准服务工作建立专门台账,进行联系服务,对企业提出的问题逐一登记、逐一解决、逐一销账。真正把走访企业时发现的以及和企业提出的问题解决落到实处。通过台账梳理,逐一解决企业面临的各项困难。对个别重大事项,通过“一企一策”方式进行解决。共性问题通过研提解决方案,形成解决的长效机制。
三、启示与建议
中关村门头沟园区的“点线面”产业服务体系,是高科技园区培育“高精尖”产业的一次积极探索。该服务体系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为目标,涵盖了整体营商环境面、部分产业线乃至具体企业,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与借鉴意义。概括而言,在中关村门头沟园区的产业服务体系实践中,着眼大局,做好产业发展的中层设计;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保持适度扶持,以及建立了适应“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评价标准是高科技园区培育“高精尖”产业可参考的经验。
(一)做好中层设计
培育“高精尖”产业的过程中,高科技园区容易受到热门项目、热点产业的诱惑,在未经细致调查的情况下,跟风上马不适合本地发展的热点产业、热点项目,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但从长期来看,会因未与区域乃至国家发展大战略协调而产生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作为“高精尖”产业发展主要责任部门,高科技园区需要在产业规划与科技治理工作体系层面入手,做好产业培育的“中层设计”。
在扶持培育“高精尖”产业时,高科技园区需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大局,在产业规划中与中央政府进行有机协调。各地区要立足区域资源比较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选择和发展适宜本地资源禀赋的产业,做好产业发展的“中层规划”。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制度、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力量的协调互动推动。高科技园区作为产业服务主要责任部门,应以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做好科技治理的“中层设计”。
从总体工作计划看,高科技园区应有的放矢,把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高精尖”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在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的同时,对“高精尖”产业与企业开展针对性的扶持服务,构建覆盖市场环境面、特定产业线与尖端企业点的“点—线—面”服务体系。
从具体工作流程看,高科技园区的管理者须紧抓“高精尖”企业服务工作的重要节点,即事前认定与识别、事中监测以及事后服务,推出精准开展工作的体系方法,为园区开展企业服务工作提供指引。
(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培育模式
尽管“高精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但过度的帮扶会破坏市场的公平,削弱被扶持企业对待科研的严肃性,引发政府资源浪费的风险。因此,“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仍需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要求政府既不能缺位,又不可越位,严格把控产业培育的手段与模式,实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格局。
就政策手段而言,在培育产业的过程中,政府在把握普惠性政策与定向性政策的平衡前提下,应改变过去行政力量直接干预市场的行为惯性,摒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维,采取“发动社会办大事,集中力量抓服务”的策略,从行政性手段为主的干预式产业扶持模式,转向依赖法律性、诱导性手段等间接引导型产业政策。通过改善市场规则、监管体系、营商环境等软性基础设施,为“高精尖”产业“幼苗”的培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就扶持模式而言,针对拟重点支持的部分“高精尖”企业,高科技园区应采取动态扶持的方法,引入事中、事后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扶持企业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后续支持,对表现不佳的企业则退出扶持,把政策机会让给他人,既实现了对重点企业的精准服务,又可以让被扶持企业充分接受市场的检验,规避扶持资源的滥用与浪费。
(三)建立适宜于“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评价标准
“高精尖”产业在初期常常存在规模小,税收贡献低的问题,投资回报期长,不容易给地方政府产生即时的标志性政绩工程,因此,地方政府会偏好于投资经营风险低、市场稳定、获利快的项目,而不愿意从事风险高、投资周期长,市场不确定的“高精尖”产业,从而背离了产业服务的初心。
地方政府出现短视行为的风险不仅出于财政收入的经济考虑,更源于缺少适宜于“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评价标准。因此,需要加快研究建立评价“高精尖”产业的标准,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和干部切实将工作重心引导到培育“高精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具体来说,针对“高精尖”产业与企业的评价指标,需要加强对产业的引领性、影响力、技术重要性、先进性、社会与环境效益的考量,兼顾对产出总量规模与平均指标的考察。该标准不仅有利于高科技园区精确的识别“高精尖”产业与企业,并进行运行分析和监测,更可以为园区的绩效考核提供更为公允的参考指标。
*本文发表于《中国发展观察》2019年第2期,由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课题组共同完成。
编辑: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