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振军教授主持。
图1: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振军教授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伍建民副主任在致辞时对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过去几年间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表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北京的创新智力体系和创新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及首都科技创新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上。他结合北京市委市政府和科委的工作构想,对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未来的工作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应着力于完善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国标准,协助北京市政府进行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反馈和跟踪以及从事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发展的跟踪和监测方面的研究。
图2: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伍建民副主任
随后,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研究员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白津夫研究员发表了主旨演讲。
胥和平研究员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的科技创新研究工作要着眼于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从创新的角度理解新常态,来推动供给侧改革。要深化加强对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紧扣经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着力于培养创新文化、培养创新精神。
图3: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研究员
白津夫研究员分享了他对于创新趋势的几点思考:第一,技术创新从去人化转向人本化;第二,技术创新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来转变;第三,创新主体从小众走向大众;第四,创新从单一化转向了总体化。他建议要遵循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实现建设北京市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图4: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白津夫研究员
接着,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主持发布论坛主报告——《2017首都“创新人”大数据研究报告》。报告紧密围绕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运用大数据工具和方法对首都创新人群的规模、结构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发现首都“创新人”有三大特征,三重挑战,提出了四项建议。其中:
首都“创新人”的三大特征:
1、 规模特征:总量巨大,远超硅谷
首都“创新人”规模为320多万,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4.8%,平均每7个北京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创新人”,总数超过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三大城市(旧金山、圣荷西和奥克兰)的总人口之和。
2、 结构特征:性别差距不明显,青年为主
首都“创新人”性别结构为57.7%:42.3%,男性略占优势,女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年龄结构看,主要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下占比77.7%。
3、 空间特征:工作集中,“职住分离”
首都“创新人”的工作地在城市中心区域(海淀、朝阳、东城、西城、丰台)集聚效应显著。居住地则相对分散,东城、西城等城区工作属性明显强于居住属性,昌平、通州等城区居住属性明显强于工作属性。
首都“创新人”创新发展面临的三重挑战:
1、 供需矛盾突出
首都“创新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潜在威胁。未来5年内,首都“创新人”60岁以上占比将上升为11%,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面临供给压力。创新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增长要求很高,北京与旧金山和波士顿存在明显差距。北京未来“创新人”需求仍然旺盛。
2、 创新成本较高
不包括环境、社会等损失在内,仅以经济损失核算,以交通成本为例,首都“创新人”每年通勤时间造成潜在经济损失约为1300亿元,超过2014年全国一半左右的地级市和西藏自治区一年的GDP。
3、 制度约束较强
制度约束是影响首都“创新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外地户籍“创新人”是首都“创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创新人”中外来人口比例占56.4%。但是,近年来取得户籍的首都“创新人”比例呈现下滑趋势,“户籍鸿沟”已经影响了北京对外来“创新人”的吸引力。
四项建议是:
1、人才即财富
重新界定创新人才,明确首都创新优势和潜力,以人才中心建设促进创新中心建设。
2、知识即资本
加强教育、培训、健康多元投入,提升城市人力资本质量。
3、城市即居民
动态考量创新人群需求,以需求促供给,改善城市创新环境。
4、治理即服
以人为本,提升治理能力,突破制度约束,通过“好的治理”实现“好的发展”。
图5: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发布报告
最后,论坛嘉宾对谈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金周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刘海波研究员、法国耐道研究中心主任Emmanuel Breffeil研究员、就“以人为本的创新中心建设”和“创新人”展开深入的交流和充分的讨论。三位专家充分肯定了“创新人”在科技创新中所起到的作用,对“建设以人为本的创新中心” 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图6:嘉宾对谈
编辑:杨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