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显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达到82.24,其中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等4个一级指标均超过80。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由“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
昨天,市科委在2014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期间,联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2013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课题组研究认为,北京已经进入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正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增长动力“转换期”。这一时期,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创新绩效指标得分增长趋势明显,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从2013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测度结果看,首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分从2005年的60分增长到2012年的82.24分,年均增长3.18分。4个一级指标2012年得分均超过80分,其中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相对较高。
在丰富的创新资源中,人才优势是北京最大的特点。研究显示,截至2012年底,北京地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72人,占全国的52.7%;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32人,占全国的43.7%。此外,全市累计有770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占全国入选总数的28%;437名人才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两批60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及其团队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累计1700名青年科技后备人才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达32.2万人。
北京的科技经费投入也十分充足。2012年,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发展(R&D)经费支出保持了连续增长,达到了163.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0%。其中,北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投入,平均到每个科研人员的经费已达40万元,位居全国前茅。
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首都科技创新已经迈入由“资源投入主导”的“要素驱动”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科技创新对技术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表示,下一步,首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应立足于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和创新活力。“要进一步促进首都经济提质升位,切实解决事关城市建设管理和民生发展的重点问题,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昨天发布的《2013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在关于人口与产业调整的研究中透露,2020年,本市第三产业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2%以上,并且第三产业中有75%以上是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研究表明,目前本市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还相对处于低端环节,劳动生产率偏低,产业规模的扩张和附加值的创造还主要依靠劳动力的不断增加。未来,伴随着科技创新,生产效率将会大幅提高,产值增加的同时,劳动力的需求将会降低。
据研究人员预测,2020年本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3万亿元,一些重点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将达到新的规模。但生产效率的提高将使就业人口的实际需求低于预测。
研究显示,未来北京的产业发展属于“乐观情景”。2020年,北京的第二产业的结构会有明显变化,以生物医药、3D打印等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的增加值将占第二产业的50%以上。而在第三产业,低端的服务业比例将缩小,而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流通服务等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约占第三产业的75%以上。(记者 童曙泉)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杨爽